三教九流是现在常用来骂人的词语,其实最初的原意是指:儒、释、道三个教派和先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是古代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最初并没有贬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渐渐演变成形容人不学无术,不求上进的贬义词!
上九流:帝王、圣贤、隐士、童仙、文人、武士、农、工、商 佛祖、天、皇上、官、阁老、宰相、进、举、解元 佛祖、仙、皇帝、官、斗官、秤、工、商、庄田 佛祖、仙、皇帝、官、烧锅、当、商、客、庄田中九流 :举子、医生、相命、丹青、书生、琴棋、僧、道、尼 秀才、医、丹青、皮、弹唱、金、僧、
人们常说,在座的除了某某之外,都是“三教九流”之辈,乍一听,会觉得这是骂人的话。有时候也会说:“你净做点下三滥的事情”或者“用下三滥的手段得逞算什么英雄好汉!”那么,古人常说的这两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三教”在我们看到的诸多小说中,常常会出现这个词,也被人理解为一种贬义词。而在古代,实际上“三教九流”没有任何的贬义。所谓是三教,实际上是指的“儒教、道教、佛教”,在很久以前,佛教还没有传入我国之前,三教通常还有老子创立的“阐教”,后来随着佛教传入中国,三教就成了普遍认可的“三教”。在古人心中,“三教”意味着人们的信仰,所谓“信佛”吃斋,其实就是把佛教当作自己内心的归宿,用一种无形的信仰来约束自己。
现代人讲究职业不分贵贱,所谓行行出状元,在古代就不一样了。书生怎就入了中九流了呢,有点不解了,像看风水的,算命的,相面的,这些倒是能理解,应该是在古代科学不发达,上至宫庭,下至百姓,乃至各行各业都比较迷信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过法、生存法则,有人要为天下谋福祉,有人要为自己谋天下,也有人只想平淡过一生。到了三国时期,佛教又遭受曹魏、蜀、东吴等政权打压、禁止,当时统治者认为出家乃是“避世”,不利于生产力发展。好在随着政权更迭,佛教终究是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儒教”不常说,我们常以“儒家”称之。作为我国具有长期代表性的官方历史学说,儒家思想不仅深入中国国民的意识深处,在国外同样蓬勃发展。不过要注意一点,一般认为“儒教”的产生是要先于儒家的。《甲骨文字典》中的“儒”,如人沐浴之形,因为上古时期人们举行祭礼之前施礼者要斋戒沐浴。所以,近代学者胡适曾说,“儒”乃是最早的教士,是神职人员。
三教九流是指在封建社会,宗教或职业的各种流派,是对各种职业、地位、阶级、和身份的划分。这种划分既不是出于朝廷官府的法令,也不是教会、门派的章程戒规,但他在社会上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却是影响深远,根深蒂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