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常被嘲笑为“无用之学”。为了反驳这一说法,辩护者不得不拿出长篇大论来证明人文学科的价值和意义,相比之下,若是某门自然科学遭受讽刺,他们只需将新发明的材料摆上台面,讽刺者立马就“哑口无言”,再也不说什么了。
我认为不是文科生没有用,是中国高中产出的“高考式”文科生遭到了大家的鄙视,90年代,文理是严格分科的,选择文科的基本都是学习不好的学生,不仅仅是理科不好,而且是语文、政治、历史都不好,选文科至少在做题目的时候不至于交白卷,只是为难文科生的有一点,那就是数学必考,这就有点难为人了。
文科女究竟能不能做科普?柴静发布《穹顶之下》后,变成了众矢之的。理科和文科原本只是两个背景,此时成了两种信仰。但非黑即白,却恰恰扼杀了一切创意和可能。本文说的,就是简单粗暴的二分法往往让我们失去了发现真正的天才的机会,因为他们往往就在学科的交集之中。
学长是学理科的,所以对于文科的“心酸”我也确实不能感同身受,但是学长我也有学文科的朋友,关系还挺好,所以也了解文科其实也挺难的。随着高考改革,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东、海南等地文理不分科实行,其他省份也陆续学习。
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启动了新高考改革,其中23个省份均采用3+1+2模式。究竟是首选物理还是首选历史,将直接影响到高考专业选择,很多家长非常纠结,其中最最纠结的人还是那些孩子文科不错,但又担心出路不如理科生的家长。
文科有什么用?最近一篇采访破圈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朱国华鼓励大家说:尊重文科,就是尊重我们自己。而关于文科,上一次争论得这么热闹还是张雪峰的灵魂暴击:“文科就是搞服务业。”两种(听上去)截然不同的观点,到底谁对谁错?这个时候,Sir觉得没有什么比一部电影更适合聊这个话题了。
我苏网联合江苏城市频道《江苏最美人物》栏目组,推出“江苏最美人物”系列专稿。我们将持续讲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典型,记录江苏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和动人事迹,呈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以及“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中不断涌现的江苏力量、江苏作为。
2024年高考,文科生志愿填报,一地鸡毛,哀鸿遍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这段时间,看了不少文理选科的新闻,综合各种消息,2024届高一,选科几乎无例外的倒向理科。 尽管充斥着彷徨,迷茫,随流,各种因素。 乐曲的指挥,小棒戳向哪,底下的演奏者,很自然的超哪个方向奏出呕哑嘲哳。
“文科生不好填志愿”“文科生不好找工作”“文科生工资低”“劝人学文,天打雷劈”……填报志愿季,这个延续了几十年的文理之争又开吵了。几乎不用细看,“学文不行”已成为一种普遍认同,不仅理科生这么认为,甚至有些文科生也这样认为。“人家理科班都是靠脑子吃饭的,你们就靠背还学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