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28日,在除夕温馨而悠长的余晖照耀下,我与母亲踏上了归乡的旅程,心之所向,是故乡兖州。正月初一,在向长辈们拜年后,表弟热情地询问起我接下来的行程安排。曲阜三孔景区,我虽多次驱车经过,却从未真正踏入那片神圣之地。表弟立刻热情地提议驱车前往。
1月30日,大年初二,我踏上返乡的路途,目的地是位于淄博市桓台县唐山镇的贾家村——我对象的老家。还未进村,远远便能望见家家户户门前挂起的大红灯笼,喜庆的氛围扑面而来。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还是那些崭新的燃气管道,它们如同一条条温暖的纽带,连接着每一家每一户。
本报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卢涛1月27日,沿着焕然一新的211省道行驶至郸城县石槽镇陈桥村,一栋四层小楼映入眼帘,楼顶“石槽联村控股”六个红色大字格外醒目,它有何来历?背后有啥“玄机”?怀着好奇的心情,记者推门步入楼内,揭开了它的神秘面纱。
1月30日,大年初二,威海乳山海阳所镇姜家庄村的码头上仍是一派繁忙景象。年过半百的姜成竹在码头上忙活着,其承包的300亩牡蛎,收获已近收尾。“2024年的收成比往年好,牡蛎的价格比往年略高一些,这多亏了‘乳山牡蛎’这块‘金招牌。’”姜成竹擦了擦额头的汗,脸上掩不住笑意。
来源:【三门峡日报-中国三门峡网】回乡过年,是流淌在血脉中的深情眷恋,是最热切真挚的一份牵挂。春节假期,新闻记者们也纷纷回到家乡过年,他们一边尽享团圆欢欣、畅叙暖心亲情,一边行走在故土上,记录着所见所闻所感。
河南日报记者 孔学姣在济源示范区承留镇承留村,沿着悠然路向南,不多时便可到南山,南山下就是531铁路公园。1月29日下午,铁路公园入口处一片热闹,一辆辆铁路自行车沿着彩色的火车轨道向前滑行,铁轨旁是买了票跃跃欲试的游客们。
河南日报记者 樊雪婧1月31日,农历正月初三。在地平线下的豫西古民居——陕州地坑院里,红红火火的非遗大集圈粉无数,吸引着无数游人前来感受地道的中国年味儿。“好!”4号院里,河南非遗火术表演引来阵阵喝彩;没走出多远,陕西非遗华阴老腔一声喊,现场掌声雷动。
本文作者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团队前言节前,团队成员讨论到一个有趣的工作,回乡调研,用心感受中国经济的脉搏,用一手信息深刻理解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大家做得都很用心,反馈回来的案例信息生动活泼,而且有不少共性的特征。
一年一度的春运热潮如期而至,在外辛苦一年的农民工们陆续踏上返乡之旅。临近春节,记者从广州出发,与700多名湖北荆门籍农民工一起乘坐G1136次务工专列,行进在返乡路上。1月12日6时,广州南站灯火通明、人来人往,与不远处沉浸在黎明墨色中的广州城仿佛两个世界。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月26日电(李柏涛)传统农历春节,寓意着阖家团圆,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它承载着海峡两岸同胞的共同记忆,同时也是联结两岸情感与文化的纽带。在这个重要时刻,无论身在何处,两岸同胞都会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家人的思念以及对故乡的深情。
中新网杭州1月28日电(张斌 钱晨菲 项菁 董易鑫)世间最温暖的路,是回家的那一程。农历蛇年的钟声即将敲响,中国新闻社浙江分社四名记者结束了一年的工作,从杭州出发,踏上返乡路。路途中,他们记录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映照出热气腾腾的中国年。“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越来越好!
潮新闻客户端 金凝“新年到,真热闹,家家户户放鞭炮。贴春联,福来到,欢欢喜喜把春报。穿新衣,戴新帽,全家老少乐陶陶。”这首耳熟能详的童谣,唱出了春节的欢庆和热闹。春节,是中华民族灵魂深处的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游子归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