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哪吒之魔童闹海》强势领跑春节档,不光闹海,他还三不五时地“闹”上热搜榜。改编后的哪吒,无论是形象,还是性格,更具现代性,与原著迥然有异。事实上,在跟随佛教进入中国后,哪吒的形象有过几次“巨变”。他逐渐从扁平化的宗教角色渐渐蜕变为一个文学角色,人物也从一个糙汉变成一个幼童。
在传承发展中,经佛、道、儒思想不断融合,叙事技巧手法不断完善,哪吒故事成为古代神话元叙事的重要思想源头,为古代小说、戏曲、近代电影以及当代数字化影像制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的经典范例。
在封神的浩瀚篇章中,哪吒作为西周伐纣的璀璨将星,脚踏风火轮,手持火尖枪,凭借混天绫、乾坤圈等法宝,冲锋陷阵,屡立奇功,最终肉身成圣。然而,深入探究便会发现,哪吒看似圆满的结局背后,实则藏着诸多遗憾,其成就与他所拥有的先天资源严重不匹配。
过了除夕,《哪吒之魔童闹海》就要上映了,距离上一部《哪吒之魔童降世》上映已经过去了五年多的时间。2019年夏天,电影路演结束,导演饺子就开始闭关创作续集的剧本,当时他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续集与观众见面“大概要三到五年时间”。
唐朝时《开天传信记》里面说是在唐玄宗时,宣律和尚夜间行走脚滑从高处坠落,忽然感觉有个少年拉住了自己不至于摔死,于是这和尚细细的询问,那个少年则说道:“我并非平常人,乃是毗沙王之子哪吒太子。因为是护法之神,保护你这个和尚已经很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