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过年有一个传统,就是不管你是八十岁的老奶奶还是三岁的小姑娘,头上都少不了一朵花。就拿我们家来说吧,我老家是河北的,婆婆家是天津的,她每年都会戴一朵花,我就不习惯,总觉得特别别扭,而且她儿子也是天津本地人也不是特别能接受这样的习俗,还总说,如果戴朵花就能发财了,那我天天在家戴花,当然这也是玩笑话。
齐鲁网·闪电新闻1月19日讯 在沂蒙地区,戴“绒花”也是部分县区过年习俗之一。大红、玫红、鹅黄……鲜艳的绒花组合起来,插成一串,小孩戴在帽子上或插进花瓶里,不仅增添了过年的喜庆氛围,也寓意着来年平安顺遂、红红火火。
刚刚央视新闻客户端聚焦泉州蟳埔女簪发戴花的古老习俗簪花,代表着泉州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许与热爱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湾晋江入海口。走进幽深古朴的小巷,头戴簪花、身穿特色服饰的游客穿梭如织,仿佛置身于一片色彩缤纷的“移动花园”。蟳埔女簪发戴花的古老习俗被称为“簪花围”。
蟳埔村,位于福建省泉州湾晋江入海口。走进幽深古朴的小巷,头戴簪花、身穿特色服饰的游客穿梭如织,仿佛置身于一片色彩缤纷的“移动花园”。蟳埔女簪发戴花的古老习俗被称为“簪花围”。“只要头上有花,生活都不叫苦”,在这个人人戴花的村庄,有人说学会了怎样去热爱生活。
作者:殷 波清明假期,福建泉州蟳埔簪花吸引了各地游客前来体验。“簪花围”是蟳埔女簪发戴花的传统民俗,已成为当地文旅IP顶流。事实上,自春节以来,一系列地方传统民俗成为文化仪式、节日旅游等网络话题的焦点,除蟳埔簪花,还有福州游神、广东潮汕英歌舞等。
原创 曹宏萍 江苏女性江苏女性的暖心家园新年的脚步愈发近了,赶年集、买年货是中国人绵延千百年的过年仪式之一,从“飞”出新花样的蝴蝶兰到“游”出锦绣前程的小锦鲤,从美味的淡水澳龙到甜蜜糕团,从诗意簪花到乡韵十足的年戏,让我们一起赶一场有香气、有活力、有鲜美、有甜蜜的“她”年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金檬簪花不必再去泉州了,家门口就可以实现。白墙黛瓦,青石街面,悠悠小巷,大运河畔的小河直街藏着杭州的江南古韵。在这里,戴上簪花,身着汉服,沿着流淌的运河走一走,已成为时下杭州人新春走“运”的仪式感,也是天南地北的游客花式打卡杭州的新方式。
与迎春官方礼俗于民国初年在大部分地区骤然消失相反,立春的民间习俗在整个民国时期得以传承和延续,只是民间习俗中那些直接与官方礼俗有关的事象消失了,而独立于官方迎春礼仪之外的习俗,尤其是家庭中举行的习俗活动,没有大的变更。
中新社福州1月28日电 题:外国人在福州过中国春节 于非遗里寻“福”作者 叶秋云“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它充满了魅力和深厚的底蕴。”1月28日农历除夕,来自菲律宾的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生郭信芳认真细心地剪着窗花,一剪一折,一朵红花跃然而出。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福州1月28日电 题:百余名海外留学生福州“围炉”体验中国春节文化作者叶秋云 吕明“我非常喜欢中国文化,它充满了魅力和深厚的底蕴。”28日正值农历除夕,来自菲律宾的福建师范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学生郭信芳正低着头剪窗花,喜庆的红纸,一剪一折,一朵红花跃然纸上。
八十年代中期,我还在上小学,那个时候每到春节,我们全家人都要到姥姥家去拜年。到了九十年代初,这种红色的小绒花好像一下子就在市面上绝迹了,购买起来异常困难,需要寻找很长时间,偶尔才能在一两个小摊中见到,开始姥姥还能用之前留下的绒花,但用了一两年之后绒花也就破损的无法使用了,没过多久春节戴花的习俗也就慢慢的在我们家消失了。
相比于写福字、贴春联、挂年画这些众所周知的年俗,一种蕴藉着江南风雅精致的生活方式,却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渐渐浓缩在苏州古典园林里。那就是,岁朝清供。走,跟小科君去园林,去晴窗下的一案雅趣间,感受江南人有趣的灵魂。
绒花是以桑蚕丝为主材、金属丝为骨架制作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绒花,谐音荣华,有着对生活富足顺遂的美好期盼,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工艺兴起各方巧匠堆纱花绒花发源于南方,据传早在唐代,扬州妇女就有节日戴绒花的习俗。明清时期,南京、扬州一带的绒花已颇具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