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晚清在武器装备上的落后,是造成近代屡屡被外来侵略的直接原因。其实晚清时期也涌现出了不少打开窗口看西方的名人,比如李鸿章,他就曾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不仅积极引进西方的军事和工业技术,让晚清的工业化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还曾远渡西洋“取经”。
1896年,一股中国风席卷欧美。这一年,73岁高龄的李鸿章带着自己的棺材,历时190天,访问了俄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法国、英国和美国等8个国家,横跨三大洋,行程达到9万多里。他带着棺材出行,表明了他此次行程的决心和态度。
美国记者们早已准备好了尖锐的问题,带着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试图从这位中国重臣的回答中寻找突破口。当话题转向排华法案、教育制度以及对美国多党制的看法时,每一个问题都仿佛是刻意布置的陷阱,等待李鸿章的一次失误。
1895年,时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作为钦差大臣签订了《马关条约》,一时间名誉扫地。第二年,俄国政府邀请清政府派人参加同年5月26日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的登基加冕,同时还想跟中国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中国东北的利益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