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这是考察队队员在“雪龙2”号上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黄韬铭摄新华社“雪龙2”号11月7日电(记者黄韬铭)立冬至,冬日始。
近日,中国第31次南极内陆科考队在西藏登山学校启动高海拔适应性训练,南极这块终日冰雪皑皑的土地又引起了媒体的注意。8月19日,中国网又刊载文章,称中国南极旅游路漫漫,中方资源缺乏没有话语权。那么在几十年前,美国人又是怎样前往南极探险的呢?
直升机将“雪龙”号上的货物运送至中山站(12月7日摄)。日前,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始南极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中山站位于南极普里兹湾的拉斯曼丘陵。从科考船向中山站运送物资,需要一路破冰并尽可能接近中山站,再通过雪地车或直升机卸货。
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这是考察队队员在“雪龙2”号上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黄韬铭摄新华社“雪龙2”号11月7日电(记者黄韬铭)立冬至,冬日始。
搭载中国第32次南极科考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日前抵达南极普里兹湾,停泊在距离中山站23公里的陆缘冰区。从“雪龙”号到达中山站的陆缘冰面上,存在许多冰裂隙。科考队员必须进行冰上“架桥”,在大的冰裂隙上架设厚木板,保证雪地车安全通过。
新华社“雪龙2”号12月19日电(记者黄韬铭)从南极越冬回来后,胡红桥梦里偶尔会出现一条小小的水沟。镜头拉近,水沟放大,渐渐变成雪白冰原间一条弯弯曲曲的水道。一艘载着物资的小艇小心翼翼地穿行其间,时不时调整航向,躲避漂流而来的碎冰,绕开可能侧翻的冰山。水路尽头,就是南极。
来源:科技日报 原标题: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日前,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号和“雪龙2”号开始南极中山站区域卸货作业。中山站位于南极普里兹湾的拉斯曼丘陵。从科考船向中山站运送物资,需要一路破冰并尽可能接近中山站,再通过雪地车或直升机卸货。
冬去春来40载,面对处处冰冷、时时艰险、充满困苦、变化莫测的未知世界,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前赴后继、一往无前,不惧冰霜雪雨路,践行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极地考察中奉献青春,挥洒汗水,攻坚克难,铸就辉煌。
南极是地球上最后一块被发现的大陆。从1984年中国第一支考察队走进南极起,我国已40次赴南极完成考察任务。不久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领队和首席科学家张北辰在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经济大讲堂》节目中带领大家一起走进南极,破解冰封的秘密。以下是演讲主要内容。
来源:海外网“双雪龙”携手抵近至距离中山站10公里处,考察队开始在冰面进行大型机械和物资转运作业。一方面,他们通过多种方式为国内各界抗疫加油、祝福;另一方面,以极大的热情投入科考工作中,圆满完成了各项科考任务,成就了“双雪龙”南极科考首秀的多个高光时刻。
新华社“雪龙2”号11月7日电 特写:从冬日驶向夏夜新华社记者黄韬铭北京时间11月6日8时50分,正在执行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任务的“雪龙2”号穿越赤道进入南半球。这是考察队队员在“雪龙2”号上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黄韬铭摄 立冬至,冬日始。
来源:人民日报第三十九次南极考察中,“雪龙2”号和“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一起执行科考任务。 陈栋彬摄科考队员们在“雪龙2”号的艉甲板进行海洋调查准备工作。 陈亮宇摄历时163天,行程6万余海里,中国第三十九次南极考察队近日圆满完成考察任务,顺利返回国内。这次南极考察有哪些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