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数年,学者熊培云再度出现在公众视野。只是这一次,他收敛起昔日熟悉的评论笔锋,转而以诗歌记录灵光一现的思维火花。回顾这些年,熊培云坦言自己似乎渐渐进入某种“无能为力且无话可说”的状态。毕竟,“一个人如果过多参与公共生活,难免会受困于一地鸡毛”。
熊培云的微博粉丝仍有33万余,但除了新书宣传,他可能一个月也更新不了一次微博。最近一条在1月10日,开头是:“朋友们说,你这两年怎么消失了?”公众所知的熊培云,是《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的作者,也是常见报端的评论员。
摘要:通过文献研究法搜集钱理群先生第一手资料,指出现有主流的网络版本的误解和曲解,钱先生本意是表达对中国教育的担忧,呼吁更多的北大人继承“独立、自由、批判、创造”精神,并非一些媒体渲染的是对中国教育和北大的全盘否定。
什么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我专门查了一下,此语应该是研究鲁迅的北大教授钱理群先生说的。原话大略如下:“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钱理群教授说,现代社会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说得很好,当今社会奉行的价值观是唯利是图、趋利避害和明哲保身,这造就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什么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呢?就是给社会展现出高级精英的一面,把自私自利的一面隐藏起来的那一种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听过这样一个词:“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个词的含义指的是那些所谓的精英们在合法合规的情况下,尽可能地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做法,实现自己利益最大化,至于是否对别人造成影响则没有过多考虑。这种人究竟是好是坏,我们不妨来听听北大钱理群教授的一次分享。钱理群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