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尤其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口最为密集,部分散居四川省、重庆市等地。白族拥有独立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如建筑、雕刻、绘画等,在经济文化形成和发展中与周边各族交流,日益繁荣。
春城晚报讯 白族的形成,与南诏国的兴起,密不可分。3月19日晚,云南大学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林超民,在大理学院进行了一场“白族形成的几个问题”专题讲座,对白族的形成做了精彩的讲述。 林超民教授认为,唐代初期洱海地区出现的“白蛮”、“乌蛮”,是文化的区分,而不是民族的分类。
一般人以为只有云南才有白族,其实,贵州、湖南、四川、重庆都有原住民的白族。白族由古代彝语支白彝演化而来,白彝的前身为上古武僰人,武僰人是商周时期的一些中原人从宜宾、泸州方向进入云贵高原,与西南夷土著联姻、共同生活形成的汉系夷人。
随后,又出现了马曜先生的“白族异源同流说”等。土著说。早在清乾隆年间,胡蔚的《南诏野史》就说,白民是“白国之后,即滇中之土著”。而在现代的研究者中主张土著说的主要是杨堃、马曜等学者,他们认为白族源出汉代洱海区域的“昆明人”。马曜先生在其文章《白族异源同流说》一文中也提到土著“洱滨人”的概念。《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其外西自同师以东,北至楪榆,名为巂、昆明,皆编发,随畜迁徙,毋常处,毋君长,地方可数千里……”
其族属渊源,演变发展过程如下:明洪武十四年,朱元璋“调北征南”。明军平定云南后,以数万众留镇西南,赵、谢等部属以军屯方式长期驻守黔疆。明惠帝建文年间,“靖难”兵起,朱棣于建文四年 夺取帝位,改年号为永乐。忠于惠帝的臣民与戚族,逃离南京,辗转进人贵州,在今息烽养龙司一带隐蔽栖身,与原驻守黔疆“调北征南”的赵、 谢等众会合。并与当地古老民族集团“龙家”联宗认族,合姓结盟。对外统称“龙家”。自此,逐渐凝成了在共同地域使用共同语言,沿用共同文化习俗、礼仪,具有共同心理素质的“龙家”民族共同体。此后,“龙家”共同体陆续进入水西地区,部分迁人毕节县境内,散居全县各地。清康熙三年为避免吴三桂残酷镇压,“龙家”改称“南京人”。
白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白族有本民族语言,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汉文自古以来一直为白族群众通用。白族在艺术方面独树一帜,其建筑、雕刻、绘画艺术名扬古今中外。
绕三灵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地区的所有白族村寨,发源传承的历史迄今已有1000多年。绕三灵的内容涵盖了节日文化、民族历史、风俗礼仪、宗教信仰、农耕祭祀、音乐舞蹈等类型。
关于盐边国胜乡白石岩村白族起源,有一个从“南京应天府迁来”之说,这可能是1381年朱元璋30万大军进攻云南,大理被攻陷后“改土流”所致。那时云南土多人稀,所以,明政府便大量移民戍边,从江西、安徽、南京等地迁来成千上万汉族到云南屯垦。
8月12日清晨,记者驱车从桑植县城出发,阳光从路边柏树叶子缝隙里钻出来,洒在路面,像眨眼的星星。洪家关是贺龙元帅故里,湘鄂边界有名的红色小镇,也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一个重要节点,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