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当年的晋升制度,每隔五年进阶一次,到了1965年的10年间,不但大校,上校也能晋升为少将军衔。然而,由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授衔和晋级的条件过于苛刻,以至于在1965年第三次进阶时,1266人的大校里面只有547人晋升为少将军衔,719名的开国大校10年后仍旧是大校军衔。
《关于评定军衔工作的指示》对正兵团以下各级军官都规定了评定军衔的 标准:正兵团级,多数可评为上将;据了解,这个评衔标准同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低的,尤其是正军、正师、正团、正营这几级,分别比外军低一到两级。
1955年第一批授予开国大校共1266人,至1965年取消军衔只有547人晋升为少将军衔,719名的开国大校10年后仍旧是大校军衔。开国上校一般授予52年时评定级别为准师级和副师级的军官,1955年授予开国上校共4350人,当时这些军官任职范围从正团职到副军职。
1955年4月总干部部又发布《关于评定军衔工作中若干具体问题的补充规定》,其中对干部现有级别的“多数“可评为何级军衔的掌握问题做出规定:此次全军评定军衔,是以干部现有级别作为主要依据的,如干部级别恰当,既应按”多数“可评为何级的规定进行评定,如正师级干部级别恰当,既应评为大校,副师级与准师级干部级别恰当,既应评为上校,正团级干部级别恰当,即应评为中校。
半个月前连续写了三篇文章,详细地将第三野战军野司机关、直属队、王建安将军的第七兵团、陈士榘将军的第八兵团、宋时伦将军的第九兵团,各兵团的师以上主要将领名单,以及1955年授衔时将领们各自的基本情况作了一番简单介绍。
上几期介绍了1955年12个大军区与志愿军司政机关领导干部与下辖各处长的授衔情况,本期将专门详解1955年12个大军区与志愿军后勤系统领导干部的授衔统计,现具体介绍如下:一,1955年授衔时十二个军区与志愿军后勤系统领导干部的军衔编制:1955年5月,国防部发布《军官职务编制军衔》,编制军衔共设28个等级,其中关于12个大军区与志愿军后勤系统干部的编制军衔为:少将~中将:沈阳、北京、南京、广州军区与志愿军后勤部部长、政委。
1955年2月评衔工作展开后,共和国军队撤销原来六大军区,成立了十二个军区,原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四大军区分别改编为沈阳、北京、南京、广州四个军区,西南军区分编为昆明、成都与西藏三个军区,西北军区机关一部改编兰州军区,原山东军区与云南军区分别改编为济南军区与昆明军区,内蒙古军区与西藏军区则为军委两个直属军区。
1949年4月23日,第三野战军教导师师部与第3团、苏北军区海防纵队等组建为华东军区海军,辖第1纵队(由原苏北军区海防纵队改称),三野前委委员张爱萍任华东军区海军司令员兼政委。1949年5月4日,华东军区海军改称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执行军级权限,归第三野战军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