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发现了没有?孩子上初中以后,班级里的“前十名”有了新变化。孩子们上小学时,成绩单上的前十名,一般是女孩子成绩比较稳定。但等孩子们上了初二,班级前十名里,男女比例大都很均衡了。甚至,还有些班级的“前十名”,有一大半都被男孩子拿下。
初二的两大难点,几何和函数之所以难,在于不再是比拼计算的细致度,而是比拼逻辑思维能力,其难度看似突然提升,但却是小学至初一长时间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差距的集中现象,而初一则是初二分水岭之前,提升思维能力的关键阶段。
针对初二现象,很多家长早早布局抢跑,虽然名为培优,但本质就是多学提前学,但这种提前学的内容及效果,往往只能集中于初二的第一学期,尤其是上半学期,而在进入下学期后,抢跑优势不存在后,学生之间思维能力的差距才会逐渐体现。
第三道门槛:物理,上学期趣味科普,下学期隐形分层。初中阶段最被高估的学科,无疑就是物理,很多人将初二成绩两级分化的原因,算在新增加的学科物理之上,但其实初中阶段的物理,并不是导致成绩分层的关键学科,尤其是上学期的物理声光热三大板块,即使小学低年级学生,学起来也毫无压力。
想必很多家长都听说过,初二是分水岭,是两极分化的开始。原因一:各科难度提升了,尤其是数学、物理和英语,这三座大山压下来,很多孩子初一学得好好的,到初二突然发现听不懂课了,题目看不明白了,看到试卷就慌,看到分数就懵。
原因主要是以下三点:1、初二上学期数学中的平面几何难度加大:三角形全等的证明形式多样、模型众多,辅助线的构造变化多端、技巧性强,致使学生感觉初二几何比初一难度阶越较大,而且比较繁杂和抽象,多数学生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对数学产生畏惧,兴趣开始减弱,是造成后续数学成绩下滑的始作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