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让60岁玩家一年消费70万,原价不足百元在二手市场却能炒到上千元,这就是当下盲盒的魅力。对于消费者来说,为了满足好奇心适度购买、收集盲盒无可厚非,但明知商家暗藏营销套路,却仍盲目跟风,甚至通过非正规渠道大幅加价购买,这是非理性的消费行为。
本报驻美国、日本、西班牙特约记者 郑 可 潘小多 王 方盲盒最初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具体产品款式的玩具盒子,具有随机性,由日本百代公司首先推出,后流行开来。如今,盲盒早已遍布全球,内容也早已不限于价格便宜的玩具模型。
来源:中国消费者报 今年6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从多个角度对盲盒的市场销售进行规范《指引》发布后市场情况如何?盲盒抽取概率、盲盒产品质量盲盒所含商品价值以及对未成年人保护现状如何近日《中国消费者报》记者进行了体验采访1.概率明示了吗?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原标题:买到停不了手!有人一年耗资百万 沉迷盲盒如何不被“坑”?当下,有一种让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沉迷其中,难以自拔的商品——盲盒。1月26日,中消协在其官网发布消费警示,直指盲盒市场存在四大主要问题:一、商家过度营销,消费者易中套“上瘾”。
当你购买盲盒时,你在购买什么?——揭秘购买盲盒背后的心理机制几乎每个购买盲盒的人都有自己锁定的目标:他们仔细辨识盒子里的声音,试图通过某些“技巧”选到自己期待的那一款玩偶。工作日的晚上8点,三里屯的泡泡玛特店里客人仍然络绎不绝。年轻人正在挑选盲盒。
盲盒,顾名思义就是在相同的盒子中放置不同的商品,消费者事先不知道盒子里装的是哪一款,但有一定概率能够抽到自己心仪的商品,正是这种类似于抽奖的营销策略,极易刺激消费者购买的欲望,成为当下吸引青少年群体消费的营销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