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中国的水资源也不少,有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等河流,但是如果平均到人头上,才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是全世界13个最缺水的国家之一,中国北方,无论是北京、天津、山东、河南、河北等九个省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远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警戒线。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朋冲 邵可强 实习生 徐新新 □策划:公共新闻部 温中豪 陈朋冲作为世界最大的调水工程,“南水北调”凝结了亿万民众的期待和自豪。一泓清水,千里奔流,润泽北国大地,从此改变了中国供水格局。说起“南水北调”,早在1000多年前的古人也曾热诚期待。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这是毛泽东于1952年10月视察黄河时提出的伟大战略构想。60多年后,这一构想终成现实。“我国长江流域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约9600亿立方米,消耗水量不到6%,具备向北方调水的水资源条件。
1952年4月30日,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视察黄河,他站在奔流不息的黄河岸边,凝视千里,黄河的不尽波涛,胸臆间激荡着滚滚风雷,一代伟人的宏大气概溢于言表,针对北方严重干旱缺水的状况,他以气势磅礴的口气向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询问:“北方水少,南方水多,如有可能借一点水来也是可以的吧?”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婵 石可欣在河南淅川与湖北丹江口之间,有一片126万亩的辽阔水面,如同一面晶莹剔透的宝镜。这个叫做丹江口的水库,存在意义绝不仅在于防洪、发电、灌溉,而在于为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埋下伏笔,这个工程就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谁埋下了这条伏笔?
“人定胜天!”“让高山低头,让河水让路!”“引水上山,浇灌万亩良田!”喊着这些口号的,是浩浩荡荡的几十万水利民工。他们依靠一双双勤劳的糙手,简陋的“老三件”工具:独轮推车、镐子和竹筐,挖走了成千上万吨的土石,完成人类史上一个又一个浩大的水利工程。
来源:经济参考报南方长江支流汉江上的一库碧水,沿千里长渠日夜奔涌,滋润北方亿万人口。从武当山脚下的调水源头丹江口往南约200公里,穿越层林尽染、冬景如画的房县、神农架、兴山等地,就是三峡工程。大坝拦大江,高峡出平湖,为今冬明春枯水期长江流域供水、发电、航运、生态等需求提供保障。
没错,我们生活的地球上,大约71%的部分都是水,剩下的29%才是陆地。这么一看,似乎水就是一种用之不竭的资源了,不过要知道的一点是地球上71%的水中,淡水只占了2.5%的比重,剩下的97.5%都是被海水覆盖。
水是城市发展的血液,是人民幸福的源泉。今年12月12日是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全面通水十周年,十年来,东中线一期工程已累计调水超767亿立方米,惠及沿线7省市45座大中城市,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调水为民、治水兴邦。十年来,这一世纪工程发挥了怎样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