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漯河2月22日电建造房屋、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在篝火旁吹奏骨笛……这是9000年前贾湖先民们的日常生活。2月21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走进河南省漯河市贾湖遗址,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寻找汉字的滥觞。贾湖遗址牌坊。
8000多年时光,可见证沧海桑田,也可凝固在一支约20厘米长的七孔骨笛之中。出土自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的贾湖骨笛,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可吹奏《梁祝》等现代乐曲。来自远古的神秘回响,吸引着人们持续探索礼乐文化乃至中华文明起源的故事。
来源:央视网 位于河南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聚落遗址,今年是贾湖遗址发掘40周年,近日,贾湖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贾湖先民创造的众多“世界之最”正式对外展示。 博物馆以贾湖先民生活场景为原型,展出贾湖骨笛、碳化稻米、契刻符号等400多件珍贵文物。
这里有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七声音阶管乐器,这里还是世界上最早的酿酒起源地之一……是什么地方,能拥有十一项“世界之最”?近日,“写意中国——探寻汉字起源”网上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位于河南省舞阳县的贾湖遗址,感受远古华夏文明的独特魅力。贾湖遗址。
大河网讯 贾湖遗址是 8000 年前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原始社会聚落遗址,位于舞阳县城北22公里的北舞渡镇贾湖村。贾湖遗址最早发现于 20 世纪 60 年代,随后1986 年 3 月至 6 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张居中、杨振威带队,进行第四次发掘时,出土了 3 支七孔骨笛。
大象新闻记者花栀子 付雅婷(实习)1月23日,“前程‘巳’锦‘漯’在其中文旅促消费”集中采访活动在漯河启动。本次活动由漯河市委宣传部主办,河南广播电视台大象新闻中心承办。活动第一站,采访团来到了贾湖遗址博物馆。
贾湖遗址博物馆。焦海洋 摄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王涛耕种水稻、驯化家畜、制作陶器、在篝火旁吹奏骨笛……5月16日,“行走河南·读懂中国”文明探源集中采访团走进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追寻9000年前中华文明的足迹。
中国史前考古学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陈星灿评语。楚晓俪 摄中国青年网漯河8月23日电 (记者 王文坛)“贾湖文化,中国史前文化的第一座高峰,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关于贾湖遗址,中国史前考古学专家、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所长陈星灿如此精炼评价总结。
编者按丨4月18日,国际古迹遗址日。河南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大遗址资源丰富,不仅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更是连接当代河南与古代文明的纽带。为了让这些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河南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保护利用模式。
汉字,世界上唯一沿用至今的古老文字系统,其不仅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桥梁,更是人类文明的瑰宝。时代更迭,斗转星移,汉字的字形与结构、书写的介质与载体虽屡有变迁,却能跨越千年,延续至今,在历史的长河中依旧璀璨。
2024年全国两会隆重召开,全国人大代表、漯河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宁雅秋受访表示,按照开发性保护和保护性开发的原则,建议尽快推动贾湖遗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项目,借助国家级平台,加大保护和开发力度。
在这里,出土的陶器内发现“古酒”,还有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将我国的酒文化推前了几千年。 在这里,出土的“贾湖骨笛”,迄今为止是中国考古发现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可吹奏乐器,改写了世界音乐史。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松 通讯员 赵明奇 孙丽亚2月21日,记者了解到,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舞阳县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管理委员会和舞阳县博物馆联合申报的贾湖遗址第九次考古发掘,日前顺利通过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发掘时间为2023年度,发掘面积320平方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体义 见习记者 刘曈10月17日,记者从舞阳贾湖遗址博物馆获悉,在舞阳县贾湖遗址阿岗寺遗址保护中心的支持下,由著名考古学家张居中教授主编的《文明的肇始--贾湖文化论集》、张居中教授编著的《张居中史前考古论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贾湖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
“五千年文明看良渚,八千年起源看贾湖”“中华文明的星火从这里点燃”小雪已过,时至初冬。早上7点半,天光微亮,田垄上氤氲的寒气还未完全散去,年轻的北京大学考古学博士研究生李金斗已经和同事们一起,来到位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村的考古探方内,开始一天的发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