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刘俊华通讯员 郑子叶长江湖北宜昌西坝水域,是中华鲟目前仅存的产卵场所在地。10月16日,宜昌市林业和园林局与西陵区人民政府在此举行中华鲟放流活动。许多生活在江边的市民目睹1200余条中华鲟幼苗回归长江,热切地期盼它们有天能洄游到这里产卵。
封面新闻记者 粟裕8月12日,封面新闻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农业农村部会同水利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及生境状况公报(2023年)》(以下简称《公报》)。《公报》指出,近年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一些水域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偏低。
最初,梅新华只想养中华鲟挣钱。但时间久了,他觉得自己也能研究,不比水产专家差多少。可他最终还是把所有中华鲟全转让给科研院所,带着一丝不甘心。梅新华财力有限,而且年纪大了。他从五十四岁起养中华鲟,今年,他七十二,巴掌大小的鱼苗刚刚长成大鱼。
“中华鲟感觉有点热了,很不舒服。”为了让国宝平稳度过高温期,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物种保护团队,冒着酷暑,给中华鲟室外鱼池持续降温。潜水员将取水泵放入室外大型水池底部取水。潜水员冒着高温在作业。
本报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郁静娴)记者从农业农村部获悉:6月18日,2000余尾2龄中华鲟、6万余尾8月龄中华鲟在湖北省荆州市放归长江。随着此次中华鲟放流活动开展,2024年中华鲟放流数量已经超过100万尾,为历史最大年度放流规模。
在湖北长江天鹅洲白鱀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工作人员给江豚喂食。(记者 任勇 摄)12月4日,长江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作会议在汉召开,湖北作典型发言。湖北全力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水生生物资源呈现加速恢复的良好态势,中华鲟、长江江豚、长江鲟等三大旗舰物种在湖北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溯河产卵洄游性鱼类,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脊椎动物之一,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997年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保护物种,2010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升级为极危级(CR)保护物种。
【时代记录】撰文/摄影:黎明中华鲟是地球上最古老的脊椎动物之一,距今已有1.4亿年历史,是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和长江珍稀特有鱼类保护的旗舰型物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作为洄游鱼类,中华鲟有着浓浓的家乡情怀,它们生在长江,长在大海,十几岁到达繁殖年龄,又长途跋涉返回故乡产卵。
新华社南京1月17日电(记者 朱国亮)在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邻近长江口海域,一艘正常作业的渔船16日意外捕获一尾幼体中华鲟。经江苏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合力救助,这条中华鲟已回归大海。中华鲟为国家一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
9月9日,网传多段视频,反映在衡阳市湘江边有执法人员对垂钓者进行执法。视频记录的画面是在夜间,除了远处建筑物灯光之外,没有其他照明。一段视频显示,一排海竿插在岸边,执法人员正对垂钓者进行劝离。对话内容疑似是“养殖的”“养殖的会在水里?”“怪不得人这么多,一路查过去。
记者从北京海洋馆获悉,这个春节,北京海洋馆以“锦鲤迎春 鲟找幸福”为主题,为广大市民特别策划了一系列兼具传统文化与海洋特色的活动。无论是亲子家庭还是朋友聚会,都能在这里感受到充满年味的祥和与欢乐,打造难忘的春节回忆。春节期间北京海洋馆将尽最大努力为游客提供欢乐、祥和的游览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