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主要集中在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四省市交界的酉水流域,是我国土家族古老的民间织造工艺。它蕴含着一个多地域分布民族群体共有而又独特的思想文化,具有艺术、生活、审美等特征,是土家族文化的精髓。土家族织锦技艺入选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编者按:灵蛇起舞,喜迎新春!先民巴人崇拜老虎,也喜灵蛇。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被视为祥瑞的象征,分别是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玄武”就是由龟和蛇一起组成的一种灵物。2025年是中国农历乙巳蛇年,也迎来首个“非遗版”春节。
来源:新华社 夏日的午后,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桂花树社区浓荫如盖,一座位于半坡的三层小楼里不时传来木织机“吱呀”作响的声音。走进这座名为土家织锦博物馆的小楼,81岁的博物馆负责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唐洪祥和老伴刘秀琴在向大家讲解示范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编织过程。
【来源:鹰潭市人民政府_部门动态】展览主题“花铺盖——中国土家族织锦西兰卡普展”指导单位鹰潭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主办单位鹰潭市博物馆恩施州博物馆展览时间即日起至2024年11月26日展览地点鹰潭市博物馆一楼临展厅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织锦。
中新社湖北恩施8月18日电 题:西兰卡普弄潮“最炫民族风” 华服之美历久弥新作者 武一力暑期旺季,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迎来旅游热,也刮起“最炫民族风”。游客们在这里“沉浸式”体验风土人情。8月16日,一位身着西兰卡普的恩施土家族女孩。
【中国好手艺95】西兰卡普讲述人:中国优秀织锦工艺传承人、荆楚工匠唐洪祥光明日报记者张锐、王建宏、严德勇 光明日报通讯员张黛眉采访整理西兰卡普,是土家族传统手工织锦,以其设色鲜艳见长,被誉为“土家之花”,迄今已有上千年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0月28日,织锦女工在来凤县龙凤文化中心广场现场进行“西兰卡普”制作(无人机照片)。 当日,数十名织锦女工在湖北省来凤县龙凤文化中心广场现场进行“西兰卡普”制作,普及非遗文化。 “西兰卡普”是一种土家族织锦,其技艺历史悠久,以麻、棉纱为经,以多色彩的粗丝、毛绒线为纬编织制作。
极目新闻记者 陈倩摄影记者 刘中灿通讯员 李娟 白丽莎悠扬的土家山歌里,穿着土家族服饰的小姑娘坐在织机前,一针一线勾勒出美丽的图案。5月17日,在武汉市江汉路展示的残疾人非遗和创业项目中,被称为“西兰卡普”的土家族织锦吸引了不少市民。
华声在线讯 3月3日上午,边城遗韵调研团成员走进湘西西兰卡普酒店土家织锦车间参观调研织锦制作过程。伴随“叭呔叭呔”的机杼声,美丽的土家织锦西兰卡普从线成片成章,犹如一幅图画映入眼帘。 (车间女工正在织锦) 作为土家人在劳动生产中发明的织造物,土家织锦与土家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土家织锦,土家语称“西兰卡普”,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高度浓缩的民族文化”之称。 “乖幺妹”土家织锦是张家界旅典文化有限公司打造的土家织锦品牌,“以土家的元素,国际的表达”为设计理念,以原创性、手工性、差异化、个性化为主要特色。
来源:农民日报 走进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龙山县苗儿滩镇捞车村,记者见到土家织锦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时,她正坐在家门口旁,悠然从容地织锦。一架织布机、一双巧手,在阳光的映照下,挑纱、引线、打结,繁乱的丝线被一点点交织成斑斓绚丽的土家织锦。
三湘都市报·新湖南客户端全媒体记者 郭文雯 出镜 康子璇 视频 王珏 顾荣 剪辑 实习生 谢佳燊 提到张家界,不得不提漂亮的土家织绵,它在民间称为“打花”, 土家语称为“西兰卡普”,意思为土花铺盖。它沿用古代斜织机的腰机式织法,把经线全拴在腰上,以观背面,织出正面。
中新网恩施7月28日电 题:湖北来凤:土家存玉“锦” 指间“织”传承作者 董晓斌 张宏80岁的唐洪祥和老伴刘秀琴在家中编织西兰卡普。董晓斌摄 盛夏的午后,湖北来凤桂花树社区里宁静祥和,80岁的唐洪祥和老伴刘秀琴在家中编织西兰卡普。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田育才12月3日,天气渐寒,省级工业旅游示范点——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文化创意园,前来观光、打卡、感受非遗土家织锦的游客络绎不绝。张家界乖幺妹土家织锦创建于2014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土家织锦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