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弥 图片来自网络在蒋系将领中,若说有人能够与擅于逃跑的孙元良齐名,那也只能是李弥了。按理来说,对危险的直觉,或者说对战场危险拥有敏锐的判断力,是一个将领的特殊能力。如果把这个能力用在正确的地方,帮助部队摆脱危险,获得胜利,这位将领就具有成为名将的潜质。
*本文摘自高密县《文史资料选辑》第四辑,于天助调查整理,原标题《李弥逃脱记》。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六日至一九四九年一月十日,我华东野战军在中原野战军的配合下,于永城东北青龙集、陈官庄地区围歼了杜聿明直接指挥下,从徐州向西逃窜的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
杜聿明认识到徐州已不能再守,向蒋介石提出率邱清泉、李弥和孙元良兵团退守蒙城、涡阳、阜阳一带,战略上称之为“放弃徐州,出来再打”,伺机解黄维兵团之围。蒋介石同意了这一方案,三个兵团即刻布置撤退事宜,尽管撤退过程并不顺利,但好在整体是按照计划进行。
余程万、唐生智、黄杰、桂永清、韩复榘、胡宗南、蒋鼎文、汤恩伯、刘峙、孙元良,这十个长腿将军的逃跑功夫跟原第十三兵团中将司令李弥相比,还真是小巫见大巫——李弥不但善于奔跑,而且总能在奔跑中升官晋衔:在东北战败逃跑,他的第八师扩编为第八军,他本人升任中将军长;
李弥经历了弯弯绕绕的路线终于逃脱了,而王耀武却成为了我军的俘虏,王耀武“输”在了哪里?此时在济南的国军早已大势已去,王耀武想破脑袋,把亲信都派上战场了也不可能扭转局面了,王耀武如热锅上的蚂蚁最后想出了一招——逃。
在三大战役中,当属淮海战役最凶险,而淮海战役分为三个阶段,由属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最为艰难,甚至在碾庄战役结束以后,粟裕司令员都累到昏厥了,由此可见黄百韬的难打,这是我军这边的情况,国民党这边,在黄百韬被围以后,他们的行动同样各有不同,所以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动中,看出他们的心理
1949年1月10日,淮海战役结束,在解放战争中,这是我军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国民党失去了精锐部队的56个师共50余万人,其中大部分高级将领的下落都在我军的掌握中,比如杜聿明、黄维被俘,黄百韬、邱清泉被击毙在战场上,李延年等人率部逃窜,只有第十三兵团的司令李弥,他的下落在一段时间里是个迷,而李弥再一次出现在众人眼前,已经是1950年,那么,他又是怎么从解放军的包围中逃跑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