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昆明5月22日电 题:特写:“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全球主场活动上的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中新社记者 缪超 阮煜琳“撮泥鳅咧,撮泥鳅咧,哈尼姑娘下田去呀,去把泥鳅撮……”这是云南哈尼族的一首传统歌舞《阿究赫》,演绎了哈尼族姑娘在其先辈构筑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生态系统
以文化自信浸润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作出云南贡献。供图作者:张荣环 唐媛云南共有26个世居民族,全省常住人口为4673万人,少数民族人口1563.6万人,是我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
观“中华民族一家亲”风物长卷、览云南民族文化展,聆听一堂博物馆思政公开课,体验一场博物馆与民族“非遗”的交融之旅……5月18日,在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云南民族博物馆内开展的“博物馆+”特色科研与教育活动精彩纷呈,现场热闹非凡。
云南民族文化多姿多彩,拥有丰富的传统节日文化,节庆活动作为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延续历史文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傣族泼水节、苗族花山节、怒族仙女节、佤族“摸你黑”节、彝族插花节、彝族火把节。
在中国广大的土地上,居住着56个民族,它们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在云南民族大学攻读民族学博士的缅甸留学生仙珑(SENG LUNG)带着对中国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好奇,走进了位于昆明市滇池之畔的云南民族村。
近期在浙江卫视、Z视介播出的《奔跑吧·茶马古道篇》中,"兄弟团"以"慢游式"团建的形式开启云南之旅。节目不仅展现了云南普洱、大理、丽江、香格里拉四地的瑰丽美景,同时道出了千年茶马古道的历史底蕴与悠长的风貌变迁,让文旅融合的"含金量"越发厚重起来。
1月29日《工人日报》文化新闻版聚焦云南省各地通过创新传承民族“非遗”将非遗元素成功“嵌入”现代生活“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实现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深层次融合带领当地居民走向富裕一起来看👇今年春节,很多游客选择来风光秀丽的丽江泸沽湖畔探访世代居住于此的摩梭族人和摩梭文化。
云岭时评评论员 秦明豫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日前在三亚圆满落幕,云南省在表演项目的角逐中获得5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成绩位居全国第一。多元的民族文化是云南构建文化强省的重要支撑,也是此次运动会云南成绩斐然的基础逻辑。
要牢牢把握流量经济崛起的契机,进一步挖掘特色旅游,提升服务品质,完成转型升级。万人目瑙纵歌狂欢作者:张雅程“进淄赶烤”让淄博一夜爆火,“冻梨摆盘”让哈尔滨弯道超车,“汉服复兴”让西安文旅再创辉煌,这些旅游城市的“爆火”透露出人们对“特色旅游”的追求和旅游市场的蓬勃生机和无限潜力。
作者:高小明 林倩因其独特的生态资源和悠久的历史积淀,云南成为了民族文化瑰宝的聚集地。多年来,云南多措并举,致力于使这份瑰宝在新时代浪潮中焕发出更加绚烂的光芒。深挖文化底蕴,激活传统魅力。云南的民族文化是一部珍贵的厚重文献,系统的研究整理,赋予传统文化新生命的重要源泉。
广泛传播云南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打造云南经典IP,促进云南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天龙八部文创雪糕作者:杨敏走进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一副“笑书神侠倚碧鸳,飞雪连天射白鹿”的对联分列左右,对联用十四个字就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作品概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