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远藩、卢先翠夫妻俩坐在一起吃西瓜 刘彦君摄封面新闻记者 刘彦君 曾业 李茂佳 罗惟巍时钟拨回上世纪90年代,举世瞩目的三峡大坝开工建设。三峡工程的成败,在于湖北、重庆21个区县的120万人口能否搬得出、稳得住,以及最终是否能致富。
2019年冬天,一张一个男人背着一树桃花的照片,忽然出现在互联网上,击中了许多中国人的心。照片的主人公,是来自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的山民,刘敏华。十年前的春天,作为三峡库区移民的刘敏华,「在与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永别时,小心翼翼地带上了家门口的一棵桃树」。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1993年,全世界最大的移民工程---三峡移民轰轰烈烈开始了。为了支援三峡建设,长江两岸共有20多个县、277个乡镇、1680个村、将近130万库区人民,挥泪作别故土,叩别祖先,像漫天的尘埃,从此落尽了全国各地。他叫刘敏华,湖北秭归县郭家坝镇人。
我与《三峡移民故事》文/塞马这部书出版,至今,已经十三载了。大书,是在其他记载中国世纪大工程的文字里面,又一种以普通移民——与之密切相关新的以故事形式出现的集合,出现在社会老百姓面前,难能可贵啊。此时,介绍一下确有认识重复的必要。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李墨 李济东入冬,云雾中的秭归长江公路大桥如长虹卧波,一桥飞跨兵书宝剑峡。驱车过桥,那个云水之间的村庄,依旧是熟悉的满坡橘园、白墙青瓦。——这是17年间,本报记者第三次踏上三峡库区万古寺村的土地。
1992年,面对浩浩荡荡的三峡工程大移民,张秉爱选择当一个“钉子户”,扎根在三峡库区种水果谋生。很多人都劝她说:“只要你搬走,不用担心风餐露宿了,孩子以后也有依靠。”但是她似乎很倔强,一生都留在三峡这片土壤上生根发芽。三峡大坝的建成,改变了他们家的一生。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刘涛“收完这一批菜,把地翻一翻,就要种豆角、黄瓜、苦瓜了。”1月24日,在株洲攸县网岭镇的三峡移民渝湘蔬菜基地,陶文方一边收着所剩不多的香菜,一边与记者聊着接下来的计划。刚从农贸市场卖完菜回来的李兴忠从老婆陶文方手中接过装满菜的篮子,“今天卖了500多块钱。
“当年我去三峡采访的时候,在路上,我曾经设想过无数的场景,比方说农民们故土难离,大家虽然不得不搬走,但是却都泪流满面,或者是站在即将永别的土地面前,一个个痛哭流涕,这是我想要看到的场景,也是我认为,应该会出现的场景,然而等到我真的去到了那里,却发现我期待中的场景,都没有发生。
湖北省秭归县,这片以脐橙闻名的土地,是屈原的故乡。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依靠着土壤和长江生活的他们必须要做出改变,这里所处的位置,正是修建三峡水利枢纽的地区。百万三峡移民需要离开自己的故土,而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将会沉入江水之底,自此成为永远封藏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