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尚与法师有什么异同 和尚:在古印度称师长为Upadhyaya,音译为邬波陀耶或邬波遮耶,省音为乌社、和尚等。意为亲教师、博士等。古又意译为近诵、力生。其义为弟子受业于师,经常近随于师受经诵经,仗师之力而生法身、智慧功德。
我们准确称呼应该看对方寺院的具体行政体制,不是看见出家人就是和尚,年龄小的小和尚,年龄大的大和尚,年龄老的和尚,其实,这是不准确的。那么。我们来佛教礼仪看看寺院和尚的级别究竟是怎么分的?寺院的职务和职称1、住持:因他在寺院住的地方叫方丈,因此又叫方丈。
“和尚”一词本是一种尊称,梵语译音是“邬波驮耶”,原意是对博士、亲教师的通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称和尚。随着时间的洗礼,“和尚”一词已经弱化了其原先的本义,变成了现在对出家人的一种统称,而把佛教的得道高僧称为“大和尚”,在我国佛教史上,曾出现许多的大和尚,比如唐朝的禅宗六祖惠能、近代的虚云老和尚等等。
游罢潭柘寺,我们还拜谒了上塔院、下塔院。我们静静地拜谒,悄悄地徜徉,实实地欣赏,细细地品味。即便是墓塔也不一样,主持、大和尚可以一人一墓一塔,而且根据生前地位的高低,在塔的层次、塔的大小、塔的材料等方面还有严格的区别,有的是木制,有的是砖制,有的是石制,有的是石经幢式,有的是方形单层浮屠式,有的是密檐式,形状不一,大同小异。
凡是到过少林寺的人,都知道这里有一条禁忌,那就是对寺里的僧人应尊称为“师”或“法师”,对住持僧人应称其为“长老”、“方丈”、“禅师”。禁忌直接称之为“和尚”,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污辱性的称呼。“和尚”一语,来自梵文,它的本意思就是“师”。
众所周知,“和尚”是从梵文翻过来的,亦译为"和上"。它的本意是“师”。在印度原为师父的俗称。在中国佛教典籍中,本是对佛教师长的尊称,后来成为信奉佛教的出家僧人的通称。自然地,“大和尚”,也写作"大和上",是对年高德勋的僧人的敬称。 历史上,日本人称鉴真为"唐大和上"。
四众弟子是佛学上的专有名辞。庙子上常说四众弟子,佛的四众弟子也是佛教所称的四众弟子。所谓四众,就是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出家的男众比丘,普通称为和尚。“和尚”两个字很大哟!佛教流传了几千年,现在大家都搞不清楚,把和尚两个字当成笑话了。其实,“和尚”就是上师、法师、大师。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以戒为师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