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9 年,一个看似平常的年份,却因甲骨文的惊世发现,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清末,国子监祭酒王懿荣,这位精通金石之学的大家,在一次偶然间,为我们揭开了商朝神秘面纱的一角。
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河南日报理论部、大河网学术中原联合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推出特别策划《“甲”设》,邀请专家学者就怎样更好地把殷墟甲骨文打造成为中华文化新地标出谋划策。
《甲骨文合集》6654正面。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供图《甲骨文合集》10405正面。《甲骨文合集》6057正面。 本栏图片均为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供图□河南日报课题组在中华文明的演进脉络中,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形成的核心区域和集大成之地,以殷墟甲骨文为代表的殷商文化是中原文化的典型代表。
但是甲骨文在现代人看来是非常的难懂的,尤其是对于普通大众来说,所以甲骨文的研究也只限于很少的一部分人员,为了方便大家的学习和满足大家的好奇心,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甲骨文《汉字对应表》,看到这些文字,你是否也在惊叹造字人的大脑是多么的强大了吧。
傅说是我国殷商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及建筑科学家。他辅佐殷商高宗武丁安邦治国,形成了历史上有名“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他的治国方略,改变了商朝持久的没落,他创造的“版筑”(俗称打墙)营造技术,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
和“付”有关系吗?“傅”是形声字,《说文解字》释义是:“傅,相也。从人,尃聲。”本义是辅佐、辅助、帮助。“付”是会意字,左面是“人”,右面是“寸”。“寸”本为手的象形。就字形来看,是“持物对人”,所以《说文》的解释是:“付,与也。”构成的词有托付、交付等。这么看来,“傅”和“付”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书法表现的首先是文字,不然就是绘画艺术。因此,文字是书法的母体。在远古没有文字时,人们开始以绳记数,以画记事。大约四千多年前(商代时)出现了甲骨文,将记数和记事用象形文字刻画在龟甲或是兽骨上,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这里注意的是三要素:“文字、书写工具和文字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