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市级摄影协会举办的一个仅有110幅摄影图片的摄影展览的新闻报道,行文如下:2023年某月某日,由某某市委宣传部指导、某某市文化广播旅游局、某某市乡村振兴局、某某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某某市美术馆、某某市文化馆承办、某某市艺术摄影协会协办的“这十年|美丽的某某”摄影展在某某市美术馆开展。
台上,讲话者,亦即念稿者。一串串官味浓烈的词汇,从其口中次第蹦出,形成排比句段,受众感觉非常奇幻,而大小官员们显得那么堂皇那么理所应当。诚然,那些句段中的那些词语本身是没有什么原罪的;只是,接二连三不厌其烦有调子有套路地冒出来,每处都这样,每次都这样,实属官场文化的一大特色。
而就是这种一无是处的文章,却惹得各行业的众多笔杆子皓首穷经,搜索枯肠,捻断数根须,熬坏了身子骨。各部门同事的发言则往往先于领导,毕竟抛砖才能引玉,这个时候作文者大可不必记录各部门同事们的态度与意见,因为他们的意见不论对错,也仅仅是起到一个参考作用。
开栏语:小标题在公务文书中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们阅读公文一般是首先浏览小标题。一篇文章小标题拟得好,从消极方面讲,可以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判断文章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也可以大概知道文章的主要内容。从积极的方面讲,可以抓眼球,让人愿意读,甚至感到耐读。
首先,面对文风学术风气极端恶劣的现实,我们要为“八股文”正名。但科举取士搞了几百年后,一些精明务实的政治家,如王安石,如朱元璋,终于发现了大部分读书人的“下笔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物”的臭毛病:用夸饰的手法,浮华的词澡,或设譬取喻,浮想联翩,或洋洋洒洒,长篇大论,把苍生社稷之重,化为云遮雾罩之词,敷衍为文,欺世盗名。
吾等上世纪五十年代华夏大陆生人,于文革乱世,由毛氏《反对党八股》一文,方知明清两朝有“八股文”之应试文体,然除以偏概全之“打倒斗臭、死板教条、僵化死亡”之类贬义判定外,固不知明清八股文之庐山真貌,乃至当今大学文科讲师、教授之侪,多有不识“八股文”为何方神圣约或妖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