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至1919年,黄侃在北京大学讲授《文心雕龙》,讲义集结成册,是为《文心雕龙札记》。就定位而言,自从周勋初先生称《札记》为“旧文学行将结束时”的作品,产生于桐城派、《文选》派和朴学派三方角力之中,后之学者多承其说,将注意力集中在此书与旧文学的关系上。
论字象与修辞:以《文心雕龙》《〈文心雕龙〉札记》为例。提 要以《文心雕龙》和《〈文心雕龙〉札记》二书为基本语料,采取望道先生包括文辞、语辞在内的广义修辞概念,结合“字象与诗象融合”理论,主要讨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取象造字修辞及其审美论,从“文”“章”等字例切入,探源汉字创制之初的字象修辞,可见其于书辞文章的审美效果;
国学大师黄侃(1886-1935)。黄季刚先生(1886-1935),讳侃,湖北蕲春人,是辛亥革命元老,最后一位国学大师。先生身后,轶事流传甚广,真伪参半,颇有待发之覆。迩年以来,读季刚先生遗著及残存日记,有可为记述及辨正者。因不惮覼缕如次。
1500多年前,剧中主人公刘勰以其创作的《文心雕龙》在中国浩瀚典籍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这部有着“体大思精”之称的旷世巨著,以“文心”之名开创了具有民族特点的中国古典文艺理论体系,时至今日,在世界文学理论大花园中依然灼灼其华。
4月20日,上海书店出版社、上海社科中心及华东师范大学王元化学馆在上海图书馆东馆举行“纪念王元化先生逝世十五周年暨《王元化著作集》出版座谈会”。本文是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傅杰教授的发言,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今年是元化师逝世十五周年,上海书店出版社印出了王元化著作集精装本。
作者:万紫燕(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讲师)学界关于唐代“新乐府”与“新乐府运动”尚有诸多争议。如裴斐、罗宗强、周明、王启兴、王运熙、黄耀堃等学者或从“运动”概念,或从“新乐府”概念的角度,质疑新乐府运动的存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本报讯(记者班晓悦)9月22日,“文教中国:华夏文明史上的文学与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诗教、文教、集部之学与教育、科举与文学、小说与教育、文学教育活动、识字教育与经典普及等议题进行了讨论。
在南开大学读书时,我住在校内第一宿舍二层东南把角的那间,就在新开湖西侧。湖水与宿舍之间有一条小路,通向宿舍后面的《南开学报》编辑部所在地。站在窗前,我经常看到罗宗强先生步履匆匆地走在晨光中,微微低着头,总像是在思索问题。路上行人很多,与他擦肩而过,很少见他聊天,似乎不苟言笑。
章黄学派是20世纪中国学术史上影响最大的学术流派之一,其开山宗主章太炎,被誉为清学正统派的殿军;黄侃则为章氏大弟子,并最得其师推崇,被赐名为“天王”;而范文澜在北大求学时,追踪黄侃,诵习师说,被认为颇堪传授“衣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