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青浦班都是勇士”,这并不是戴笠自吹自擂,我们细看陈恭澍和沈醉的回忆录,就会发现要想进入军统青浦特训班有多难,同时也知道在上海保卫战中打得有多惨烈:两万特工在此战中牺牲一万二千多人,两万特工中选出的四百零八个青浦特训班成建制保存了下来,而松江特训班的四百五十人,只活下来五十个。
有读者在评论区说:“懂一部潜伏,得半生人脉。”果然是高手在评论区,这句话实在是太经典了——《潜伏》不但是有历史原型的谍战剧,更是官场剧,其内涵颇似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我们甚至可以将其戏称为“军统(保密局)特工现形记”,或者直接将其称为“特务现形记”。
《潜伏》中“难对付”的李涯,不结婚不恋爱,睡在办公室,不惜几年时间调查余则成,却在走廊被余狠狠地抽了一巴掌,坐在椅子上,他孤单单仰望天花板,一行清泪从眼角流到耳根,脸上写满委屈、不甘和悲痛,他在为自己坚守的党国前途担忧,此刻我感到震惊又有点可怜这个“坏人”。
余则成没有亲手击毙谢若林,并不是因为他不会杀人,余则成被戴笠称为“军统青浦特训班出来的勇士、功臣”,杀人技术也是相当熟练的,在整个军统天津站,机要室主任、副站长余则成和行动队队长李涯亲手击毙的人员数量差不多,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两个:被李涯和余则成亲手击毙的这四个人,身为专业特工,都犯了行业大忌,李、余二人不动手,也会有人开枪。
《潜伏》作为近些年来谍战剧的“天花板”,为之后的谍战剧奠定了清晰的“基调”,其中的职场心术更是成为众多观众茶余饭后的谈资,所谓的“斯蒂庞克定律”、“玉座金佛定律”更是让人津津乐道,而剧中军统“头子”戴笠视察天津时,吴敬中、陆桥山、马奎、余则成这几方势力的代表人物反应更是将职场法则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不禁感触颇多。
抗战胜利后,各地的接收大员到处“劫收”,闹得民不聊生,官不堪其苦。在接收中大发横财的,除了老蒋派出的黄埔嫡系,闹得最凶的,就是中统、军统在敌占区的潜伏特工,他们翻身把歌唱,从地下转为地上之后,对汉奸和疑似汉奸那是毫不手软:留下金钱美女,扫地出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