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太阳][太阳]“桑”是藏语音译,意為“清洗、消除、驱除”等净化之意。“煨”取“焚烧”之意。“煨桑”表示通过焚烧(供品)达到净化的含义。在藏传佛教,指人们在煨桑时发心、所用物品熏燃过程及三宝及经咒的加持的供奉仪式。“煨桑”有两层含义,一是净化,二是祭祀献供。
如果你到过拉萨,你或许会在布达拉宫,大昭寺广场,玛吉阿米的西北角等地方,看到过几个白色香炉,不时会有虔诚的信众从拎的袋子里,拿出东西向炉膛投掷,有时还会撒些液体,然后双手合十,鞠躬祷告,这样一种形式叫做“煨桑”,这个香炉被称之为“煨桑炉”。“桑”其实是藏语的音译,就是“烟”的意思,“煨桑”就是“烟祭”,传说与战争有关系,当出征或狩猎的人归来,部落的人会燃一堆松柏枝和香草,并向他们身上洒清水,用烟和水驱除掉身上的污秽之气,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宗教与民俗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草木茂盛、牛羊肥壮。
#这就是年味儿#携妻带子,到高高的敬香台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吉祥如意!煨桑台前的风马旗吟诵着祖国更加强大!出家小和尚在煨桑台前默讼吉祥经文,祝愿世界和平。煨桑台中熊熊燃烧的火焰,就如煨桑人的心境,祝愿祖国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在城市中烧冥纸会有明火,祭祀亲人诸多不便,不妨用藏族同胞融合佛教的“煨桑、烟供”。以其薰燃过程、人们煨桑时的心态以及所用物品来看,虽为供奉仪式,但里面蕴含着古老的智慧,桑叶属于药材,有驱邪、避瘟的作用,这点与我们汉地的艾蒿有异曲同工之妙。
看完安远小学,我们结束了此行的助学回访。晚上八点半,我们回到了天祝县城。即将离开天祝了,我们准备次日清晨前往华藏寺。我国的华藏寺有不少,峨眉山金顶华藏寺、四川省宜宾华藏寺、江苏昆山华藏寺、福建宁德支提山华藏寺,据说美国的旧金山也有一个华藏寺。
宏观看完了拉卜楞寺,再来微观地感受一下藏地人文,来藏区寺庙,重要的内容是用心感受藏地的人文。寺庙、藏民、喇嘛,则是感受人文中的主角。在藏区,了解藏文化和感受人文最好的时候是在寺庙的法会上,拉卜楞寺的夏季法会是七月法会。
藏香,去到西藏,走在街上,进去寺院,到藏民家做客,丝缕香味自鼻端飘过,藏香独特性的香味,让去过的游客都难以忘却。藏香在藏族人民心目中占据着一席之位,焚香祭神是在藏族人民中广为流行的习俗之一。藏族习俗"煨桑",即是用松柏枝焚起霭霭烟雾,为的是祭祀祈福,消灾散病。
多数人家屋顶都造有香炉,在转经路、神庙门口也随处可见。据苯教《雍孜注疏》记载,聂赤赞普从天界到人间时,对同行的亚矣、次米和佐米等苯教座前师,嘱咐道:“父亲说,神下凡,人间又脏又晦气。由亚矣领路,次米扶神像右面,佐米扶左面,亚矣煨桑焚香。”
7月24日,西藏拉萨市曲水县南木村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望果节”。当日,村民们盛装打扮背上经文,围绕全村田园转上一圈,转到每一块农田前都要煨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望果节”民俗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图为曲水县南木村村民身着盛装抛撒糌粑祈丰收。
这是西藏各地区都要过的大节日,也是西藏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春回大地,除旧迎新,人们对新年新岁寄予了太大的希望和太多的祝福,希望新的一年带来吉祥、带来幸福、带来好运、带来健康、带来丰收,所有的仪轨习俗,都是为了这样一个目的。
原创 张行方 烟台发布禁忌是一种原始而古老的文化现象。《礼记》里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可见禁忌自古即有,而且形态多样,各地有别。过年的禁忌,是另一种年俗,或者说,是年俗的另一面——年俗是导引,提醒人们应该做什么;禁忌则是限止,提示人们哪些不能做。
在西藏,人们敬畏神山:冈仁波齐、南迦巴瓦、珠穆朗玛,都是宇宙中最神圣的彼岸。在西藏,每当经过山口、关隘、江畔、村落、牧场等地,总会与一座座用石块垒积成的石堆不期而遇,这些小石碓在藏文里称为“朵帮”,汉语名叫玛尼堆,是一种简单的小祭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