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生命底色,其实受家庭影响真的很大,是暖色或者冷色调,或多或少与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女作家张爱玲,一个没落贵族后代,尝尽人间冷暖,她的人生底色偏冷的,她的笔调也是冷的,她写的那些小人物,无论是《半生缘》中的幔露,幔桢两姐妹还是《第一炉香》中的葛薇龙,《金锁记》中的女子曹七巧,她们都没有什么好结局,她的小说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对人性看得透透的,她的写作与她的成长经历密切相关的。
英国大型纪录片《人生七年》,相信很多妈妈都不陌生。它聚焦社会最顶层和最底层的10%人群,追踪了14个不同孩子从7岁到63岁的整个人生。现在,英国又出了《新人生七年》,聚焦人群更加广泛,人数也从14人增加到了25人,他们各有特色,也同时代表了这个社会不同阶层的情况。
再或者是社会上其他的犯罪案例,人们最后都会在原生家庭这个因素上评头论足,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定式,那些无论做什么坏事而犯罪的人,只要大家了解到TA的原生家庭,都会慢慢开始从情感上慢慢减小对那些罪犯的痛恨厌恶,更有甚者会开始同情那些人,会觉得他们犯罪也能理解,觉得也挺可怜等等。
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对于每个人而言,世界从来不是客观的。我们感知到的事物,从来不是事物原本的样子,而是经过我们的思维处理后的事物。”简单点概况就是,一件事究竟是好是坏,是白是黑,不在于这件事本身,而在于你对它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