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1月31日讯(记者 梁柯志)临近春节假期,正是银行支行网点最忙时刻。近日,财联社记者走访最能反映银行开门红状态的银行基层网点,了解今年银行开门红状况以及与往年不同的特点。最早始于去年10月的开门红是银行机构每年的重头戏,虽然在规模效应的指导下有所淡化。
e公司讯,中金公司研报表示,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银行家调查问卷,1Q23贷款需求指数78.4创2012年以来新高,其中基建、中小企业、制造业需求较强。历史上中长期贷款增速(包括居民和企业部门)代表的信贷实质需求拐点往往带来银行股50%以上的上涨行情。
“年初额度宽松,现在各家银行都在把信贷投放往前赶,我们一季度已投放全年计划的30%左右,目标是前半年完成全年投放目标的70%。”某股份银行北京地区公司信贷相关负责人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日前,多家银行在业绩发布会上提出将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合理安排信贷投放节奏,优化信贷布局。
本报记者 杨洁一直以来,国有大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过去的2022年,国有大行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充分发挥了引领和支柱作用,多措并举持续加大资金供给,交出了优异成绩单。随着经济持续向好,信贷需求较为旺盛,今年国有大行信贷投放成为各方关注的话题。
4月社融数据明显低于市场预期,疫情反复起伏给融资需求带来的负面影响非常明显,银行业所受的冲击也不言而喻。多位银行业人士坦言,受到防疫措施升级与经济下行两大因素影响,年内信贷需求较为低迷。银行方面也因担心风险,存在慎贷、惜贷问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杨志锦 上海报道 在当前房地产贷款疲弱之时,如何稳定信贷需求仍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市场人士认为,这意味着8月信贷数据或向好,因为银行信贷投放恢复,无需通过票据冲量,其中国有大行是信贷投放的主力。
本报记者 杨井鑫 北京报道在“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被列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重点工作之后,多地近期陆续推出一系列举措,推动内需潜力加快释放。其中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是促消费的关键一环,更是被监管和市场寄予了厚望。
界面新闻记者 | 安震界面新闻编辑 | 王姝1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大力发展养老金融。通过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资金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满足养老服务机构信贷融资需求。”近一个月以来,多份事关养老金融的文件出台。
临近岁末,作为吸储的关键时期,银行往往会推出各类营销活动,吸引储户目光进而提前锁定客户资金,不过,近几年,部分银行揽储意愿明显减退。近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北京地区多家银行网点发现,多家大型银行秉承“佛系”揽客宗旨,并未像往年一般如期推出存款活动,利率也未发生变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