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出生在如此书香家庭的阿鲁特氏,打小就是个美人胚子,而且聪慧过人,在父亲的教导和熏陶,更是有才有德,备受时人称赞,有史书记载“幼时即淑静端慧,崇公每自课之,读书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时满洲、蒙古各族,皆知选婚时必正位中宫”,可以说,阿鲁特氏是人们眼中完美的大清“国母”人选。
有一次,阿鲁特氏又遭无礼责骂,面对咄咄逼人的慈禧,阿鲁特氏忍无可忍,回了一句:“请给媳妇留点尊严,媳妇是从大清门抬进来的!”阿鲁特氏没想到的是,这句申明自己正宫皇后身份的话,正好刺到了慈禧的痛处,恼羞成怒的慈禧,对阿鲁特氏起了杀心。
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大婚,二月初三册立阿鲁特氏为皇后,阿鲁特氏,满洲镶黄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讲、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户部尚书崇绮之女,崇绮字文山,是清朝二百余年来唯一的满族状元。早在立后之初,矛盾立现,找谁做皇后,两宫皇太后意见不一。
她的一生被无情的宫廷权斗撕扯成碎片,从大婚的荣耀到被囚禁的孤寂,再到死后的屈辱,这位年仅二十出头便香消玉殒的皇后,不仅没有享受到皇后的尊荣,甚至连生死都未能得到安稳。阿鲁特氏出身名门,家族与朝廷关系紧密,尤其深得慈安太后的青睐。
阿鲁特氏能当上皇后、母仪天下,那是毫无疑问、板上钉钉的,如果有人对此持有半点怀疑,都会被认为幼稚无知或居心不良!也因此,她入宫仅两年半就与丈夫同治皇帝几乎同时离世,总是让人觉的扼腕叹息,也让人怀疑其中甚有蹊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