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石窟文物研究与保护等方面,敦煌研究院都是举足轻重的研究与保护力量,结合近日公布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丝路文物数字复原关键技术研发”与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接受澎湃新闻对话时表示,经过几代中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敦煌学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国际敦煌学研究的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通过运用科学技术与数字化真实、完整、可持续地保护敦煌石窟,创立了我国石窟科学保护方法体系,实现敦煌石窟永久保存与永续利用。
11月11日,敦煌博物馆回应被打假传言,称其网上的旗舰店是授权店,对莫高窟等元素使用有严格规定。11月8日,敦煌研究院发布声明,敦煌研究院与敦煌博物馆为互不隶属的独立机构,敦煌博物馆的相关文创商品,均非敦煌研究院官方授权开发。
中新社北京8月5日电 题:扎根敦煌42年,敦煌研究院研究员吴健如何把文物拍“活”?作者 国璇“我的摄影经历和成长经历几乎是同步的。从记录石窟信息到将科技和艺术相融合,我曾困惑过,但没有放弃,而是不断寻求创新和突破。
中新网兰州6月12日电 记者12日从甘肃省文物局获悉,今后五年内,国家文物局与甘肃省人民政府将重点从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石窟保护与安全防范长效机制、“数字敦煌”,开展石窟考古研究和文物价值挖掘、敦煌文化多元展示与合作交流,培育高层次专业化人才队伍和推进基于价值完整性的平衡发展质量管理模式等七方面展开深入合作。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甘肃敦煌,是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宝藏。9月24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和2024年刚入职敦煌研究院的钟芳蓉,三代“莫高窟人”畅聊敦煌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玉涵9月20日-9月22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在敦煌市举办。开幕式当日,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和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一同步入会场,让人们看到了一代代敦煌研究者们的薪火相传。
2018年8月,在敦煌举行的“丝路美地·敦煌”展再现了大幅高保真复制壁画、洞窟等。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罗华庆表示,敦煌研究院正在策划并在此倡议组织成立“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复原联盟”,希望联合文博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相关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建立多渠道、多方式获取采集流失海外敦煌文物的数字资源。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社敦煌9月23日电 题:敦煌研究院八十载:几代莫高人忆芳华向未来作者 丁思 田鹏鹤“1962年我到敦煌文物研究所(敦煌研究院前身)来考古实习,从小生活在城市里的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研究单位住的是土屋、土炕,用的是土桌、土凳、煤油灯,喝的是苦咸水,爬‘蜈蚣梯’
研究人员在莫高窟进行数字化采集。敦煌研究院供图游客在莫高窟参观。王 毅摄(人民视觉)缓缓爬上脚手架,打开工具箱,屏息凝神,轻捏洗耳球小心吹去壁画上的浮尘,注浆、回贴、滚压……上午8点多钟,壁画修复师付有旭早早赶到莫高窟,开始新一天的“面壁”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