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春节的脚步日益临近,各地的街头巷尾洋溢着愈加浓郁的喜庆氛围。大家忙着贴春联,组织热闹的表演,用各自的方式迎接即将到来的龙年新春。四川宜宾:稻田里的团年饭在四川宜宾市南溪区,当地政府组织村民们一起在稻田边办起稻田坝坝宴,庆祝一年来的丰收,喜迎春节。
人民网 王凡1月30日,农历正月初二,甘孜州泸定县城区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欢天喜地过新年·憧憬美好新生活”春节巡游活动在泸定桥广场正式启幕,拉开了泸定县2025年春节暨藏历新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的帷幕。“来了,来了!快看,快看!
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因地域、民族的差异,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春节习俗,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民俗画卷。东北地区东北春节从腊月初八始,家家熬腊八粥祈愿丰收。进入腊月,忙着准备粘豆包、冻梨等特色美食。除夕团圆饭,小鸡炖榛蘑、猪肉炖粉条必不可少。
央视网消息:春节将至年味渐浓。日前,四川省遂宁市举行了年猪节暨新春民俗文化季活动,吸引了众多游客来到这里,看杀年猪、吃刨汤、赏民俗。当天上午,在一片热闹欢腾中,大家手持寓意吉祥的福棍,引领着一头重达200斤的年猪走过幸福桥。
乡野烟火处,年味渐浓时。南北小年一过,除夕在望,新年的味道更加浓郁热烈。纷繁多彩、热闹非凡的年俗,总是在大江南北的广袤乡野中最先登场,将过年“氛围感”率先拉满,仿佛在提醒着所有人,年味不仅仅是喜庆的味道,更是家味、故乡味。
△土家梯玛(祭司)在湖北恩施梭布垭石林景区土家庙会上举行祭祀仪式。(资料图)中新社发 文林 摄文/赵斌 李博祭四老爷、抢头鸡水、给果树喂年饭……这些各地过年习俗有哪些寓意,继承和保留这些民俗的意义是什么?
1月20日是大寒节气,在陕西,大寒节气意味着祭灶和过年进入了倒计时。蒸花馍、春倌说春等与迎新春相关的民俗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大寒节气,在陕西韩城,手艺人已经开启了春节花馍的赶制工作。蛇、福袋等各种生肖和吉祥元素造型的花馍,蕴含着对新年的美好祈愿。
人间烟火处,辞旧迎新时。即将到来的蛇年春节是首个“世界非遗版”春节,今年春节假期,“年味游”正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选择。人们在极具地域特色的仪式、习俗、技艺,以及文旅项目中感受农历新年的喜庆氛围,在旅途中拾年味、寻年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