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并排向坐的时候就可能发现别人的耳屎或者被别人发现你的一大块耳屎。这样就会被人认为你很脏,不爱卫生,但是,我们真的需要把耳道清理的特别干净吗?耳屎是这样的一种东西:也叫耵聍,是一种淡黄色粘稠的分泌物,耵聍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的作用。
外耳道异物为耳鼻喉科急诊常见疾病之一。从飞蝇、蜘蛛到植物种子,再到玻璃珠、橡皮擦碎片,临床中发现的掉进耳朵里的东西可谓是叹为观止。接下来,医生就来告诉你,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一旦掉进耳朵里,该如何处理。小小耳朵眼都能掉进啥?
第一,远离噪音。 对于我们来说能够正常接收的音量范围是在 40-60分贝之间,超过这个范围的音量,就会对我们的听力造成刺激,损害听觉器官。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期处在噪声强的环境中,这样才可以保护听力并预防其受到伤害。第二,不要经常掏耳朵。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 吴 旋有的人一天不抠耳朵就难受;有的人因掏出一大块耳屎,成就感爆棚;还有的人把掏耳朵当成减压“神器”……那么,如果人一直不掏耳屎,耳朵会被堵住、会得病吗?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耳屎是不用掏的。耳屎的专业名叫耵聍。
耵聍俗称耳屎,具有保护外耳道皮肤和黏附外物(如尘粉、小虫等)的作用,日常伴随着张口咀嚼等运动可自行排出。但当耵聍在外耳道积聚过多,形成团块,阻塞外耳道,则被称为耵聍栓塞。近日,一位小患者便因耵聍栓塞,来到哈医大六院就诊。小阳(化名)今年6岁,从出生至今从未清理过耳朵。
(本文为成长季原创,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很多妈妈都有“清洁强迫症”,一旦观察到孩子的耳朵有耳屎等分泌物,就会马上用棉签或其他工具给宝宝掏耳朵,把耳朵里的“脏东西”清理干净。但是根据医院门诊数据统计,每年患耳道感染疾病的孩子,85%皆是因掏耳朵不当引起!
宝爸妈永远都是宝宝最忠实的粉丝,每天都会细心观察他们每一个细微动作,思考背后可能隐含的健康隐患,稍有异常就会十分焦急,简直就是草木皆兵。宝宝常见的拍脑袋、晃脑袋、揪耳朵、抓头发等等表现,到底是在传达什么信号呢?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4月2日讯(全媒体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宁瑜 王希)“近期天气忽冷忽热不稳定,因头晕或眩晕来门急诊就诊的患者明显增多,这其中关键的一点需查因后对症治疗才会有收效。”今日,长沙市第一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主任、主任医师,眩晕与平衡障碍中心主诊医师余孝君表示。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 通讯员 应晓燕 陈燕萍3月3日爱耳日,你足够了解耳朵吗?其实耳朵也要悉心保护,熬夜、掏耳朵、戴耳机……这些我们习惯的小动作,很可能会让听力受损,甚至导致突发性耳聋。如何保护耳朵和听力?一起来学习吧!
问病史,判断异物的大小、位置和种类。异物位置未越过外耳道峡部,未嵌顿外耳道,可用耵聍钩直接取出。活动的昆虫类异物,可用甘油或利多卡因、75%酒精滴入后,将昆虫麻醉或杀死后用镊子取出,没有鼓膜穿孔病史亦可行外耳道冲洗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