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知道些葡萄酒大牌就是爱好者了?了解些葡萄品种就是大师了?No!葡萄酒的学问比你想的可要深多了,特别是它丰厚的历史内涵。今天,百科君就跟大家聊聊那些你不知道的葡萄酒轶事,以后在酒桌上又能侃侃而谈啦!1、古希腊人发明了干杯“Toast”一词意指“干杯”。
#白酒喝出横纹肌溶解#“忙里偷闲,且喝一盏清茗;苦中作乐,再倒一杯醇酒”。少量饮酒,喝时舒畅,喝完舒适,可是长沙的邓大爷,喝酒是上瘾了。今年,邓大爷已经60岁了,就有30多年的饮酒史,顿顿离不开酒,天天至少1斤酒,更有时可以不吃饭,但不能不喝酒。
想来很多朋友都爱喝酒,毕竟我国酒文化博大精深,3000年前就开始的酿酒历史,纵观全世界,也是屈指可数,然而很奇特的一点,“干杯”这一词汇,其实是18世纪以后才慢慢流传起来,且一开始是舶来词,最先定义“干杯”具体概念的,其实是18世纪的爱尔兰人。
喝酒前干杯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饮酒文化,而且在很多场合都会出现。虽然这种习惯在现代社会中有些被质疑,但是在传统文化中依然有其特殊意义。为什么要喝酒前干杯?下面介绍三个可能的原因。一、礼仪性质的表示尊重和友好首先,干杯有一定的礼仪性质。
在我们熙熙攘攘的社交场合中,一场盛大的宴会总是少不了美酒的陪伴。每当我们举杯共饮时,都会说出那个熟悉的词汇—“干杯”。然而,在这一传统习俗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为什么我们会在喝酒前说“干杯”?是不是还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深意?
来源:重庆日报网本报讯 8月24日,重庆日报记者从市商务委获悉,首届重庆干杯节将于9月10日至10月6日举行。在为期一个月的时间里,重庆干杯节将聚焦餐厅、酒吧、街区、集市、休闲玩耍等五大消费场景,号召全球消费者以City Walk的方式打卡重庆。
“到重庆,来干杯!”这个中秋国庆双节小长假,“重庆干杯节”正火爆出圈中。利用干杯节这个重磅新IP,重庆掀起了一场不同寻常的干杯宠粉盛宴。“护照”打卡、快闪巡游、百人坝坝宴、甚至是免费的“干杯车特调酒水”等各种独特的活动,为这个双节假期抵达重庆的游客市民提供一场又一场难忘的庆典。
△ 人类进化至今,或许仍保留了某些祖先的偏好2000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Robert Dudley曾提出“醉猴假说(Drunken Monkey Hypothesis)”。他认为:“人类现今对酒精的偏好源于人类早期祖先食用含有酒精的成熟发酵水果。
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习俗。光是最简单的见面问好,不同国家就有挥手、点头、微笑、握手、鞠躬、拥抱、亲吻脸颊等等完全不同的风俗习惯。然而有趣的是,不论东方西方,全世界在喝酒前都默契地会有“碰杯”这个动作。这个通用的习惯是怎么来的呢?今天小也就带来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说法。
中日酒文化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酒文化也各具特色,比如在日常宴饮中,中日两国都有“干杯”文化,涵义却大不相同。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中日饮酒的习俗和方式都有哪些有趣的不同之处。众所周知,中国人喝白酒干杯的时候,喜欢一口气全部喝干,以此来体现喝酒人的诚意和豪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