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化干戈为玉帛,意思就是消除仇恨,化战争为和平,这里的干和戈就是两种兵器,这个干一般人可能不太了解,其实它指的是防御性装备,也就是所谓的盾牌,而这个戈,知道的朋友就不少了,它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冷兵器,曾经统治了中国古代战场千年之久,直到汉朝以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知识点】一、作者简介岑 参( 约 715—770), 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齐名。当时西北边疆一带 , 战事频繁,岑参怀着到塞外建功立业的志向,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与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深刻的体会。
戈从商朝时期开始就已经成为了我国战场上的的主要装备,当时的戈是青铜材质我们一般将其称为青铜戈,经常与干一起使用,是士兵的制式装备,干就是早期的盾,我们现在有一个成语叫作大动干戈,其中的干戈就是说的它们,“干戈”一词在古代代表着战争也是所有兵器的统称,可以说是古代冷兵器中最能感受到战场肃杀之气的一种。
【成语名字】: 干戈载戢【成语拼音】: gàn gē zǎi jí【成语注音】: ㄍㄢˋ ㄍㄜ ㄗㄞˇ ㄐ一ˊ【成语释义】: 干戈:古代的兵器。指武器。载:虚词。戢:聚藏。把武器收藏起来。比喻不再进行战争动用武力了。【成语出处】: 晋·葛洪《抱朴子·释滞》:“干戈载戢,繁弱既韬。
通讯员 张勇2002年,战国竹节纹王戈出土于新泰市春秋晚期周家庄东周墓群,通长19.5、援宽2.7、内长6.9厘米,为国家一级文物。戈刃部被竹节纹包裹,已没有实战功能,为礼器,是权力、地位的象征。援末端铸“王”字。戈为古代一种具有击刺、勾啄等多种功能的木柄曲头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