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统计四野入关时,装备大小火炮数量达到9000多门。所以从锦州战役到攻克天津,再到渡江作战,正是因为有四野炮兵的加入,我军在攻城作战时终于改变了过去主要依靠炸药爆破、土木作业的“土”方法,代之以万炮齐鸣、步炮协同的新模式。
如果是探讨一将一帅的指挥风格、才华造诣也还有的看,但有人把争论扩大到三野和四野的战斗力、战绩高下之争,仿佛各野战军的发展壮大,与所在战略区的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无关,甚至让偏见走到极端,似乎四野可以包打天下,简直荒唐可笑。
1948年,随着中国内战的不断升级,国共两党的对抗愈演愈烈。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在这一时期采取了多项战略行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四野(第四野战军)入关的事件。四野入关的成功不仅是军事上的一次重大胜利,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最神奇的一支战略部队就是第四野战军,因为他们的兵力增长速度太迅猛了,历史上有“出关十万,入关百万”的说法,也就是说四野的兵力在短短几年内,在东北的黑土地上扩充了10倍,这种说法属实吗?
我军在攻克锦州十七天之后,东北就全部解放了此时全国其他战场,也捷报频传。一九四八年十一月下旬,东北野战军主力在东从山海关,西到喜峰口的长城线上,浩浩荡荡,迅速隐蔽人关,在华北野战军的协同之下,首先采取抓住西线,稳住东线,对西线之敌围而不打,对东线之敌隔而不围的方针,由西而东完成对敌人的合围。
在此种形势下,蒋介石确定了一个“暂守平津,保住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作战方针,并把在华北的60万蒋军配置成三个防区:一是张家口防区,有敌十一兵团率一个军部七个师、旅,二是北平防区,有敌华北“剿总”率两个兵团6个军部20个师,三是津沽防区,主要是天津警备司令部和第十七兵团共5个军部17个师,这样就在东起唐山,西到张家口500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形成了一个固守点线的一字长蛇阵,为我军对其实施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提供了有利条件。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了争夺东北地区,我军从各个地方抽调了一批主力部队前去东北,包括山东军区6万人、新四军三师3.5万人以及已经进入东北的晋察冀部队,共12.5万人,除了抽调部队之外,各地还抽调了近8000人的干部,这些都是经验丰富,有着抗日战争洗礼的老部队,日后四野的7个主力师都是来自这些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