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州老城区中心地带的陈家祠,又称“陈氏书院”,筹建于清光绪十四年,经过6年时间于1894建成,据说陈氏书院由曾任清廷翰林院等职的东莞陈伯陶等48位陈姓绅士倡议兴建,以“汉代太邱太祖”为始祖,是清末广东省七十二县的陈姓宗亲,合资在广州兴建的合族祠,其主要用途,是为全省各地陈姓族人在广州备考科举、办理诉讼、缴纳赋税等事宜提供居住的场所,陈家祠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A级旅游景点,本世纪初以“古祠流芳”之名,被评为“新世纪羊城八景”之一。
陈家祠堂,也叫陈氏书院,位于广州市荔湾区恩龙里34号,建成于清光绪二十年,是当时广东省陈氏宗族集资建造的合族祠堂,作用类似我们今天的某某省、某某市驻京办事处、驻粤办事处,区别在于现在的办事处是官办的,而陈家祠堂是民办的。
来源:【长春日报-长春新闻网】整理书柜时,一张广州陈家祠宣传单掉了出来,它像夹在书页中的一片银杏叶,让我想起了几年前与陈家祠的邂逅。我翻起手机相册中参观陈家祠时拍的照片,感觉自己又回到了被它惊艳的时光里。
1894年建成的广州陈家祠堂,是我国目前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装饰最精美的祠堂式建筑,而陈家祠堂的精髓,就是几乎在全部廊、门、窗、栏、壁、屋脊上都有呈现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等,而数量最多的,是以石灰为主要原材料的“灰塑”,累计总长达到2562米,这些雕塑的数量之多、覆盖面
文/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 马思泳 通讯员 荔宣图/通讯员提供广州的建筑地标之一,有着“岭南建筑明珠”之称的陈家祠坐落在西关。事实上,陈家祠远不止一座传统古建筑,它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陈家祠这一座文化“宝矿”,如何进一步深入认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