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人本说到以人为本,不由得想起自古以来数不清的民本论。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管子·牧民》里的“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心的向背成为历代行政者悬在头顶、挂在嘴上的座右铭。
在很多学校的墙上,都贴着一句名言,叫“知识改变命运”“,我们的古人也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所以从古至今,读书,学习,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但是有一句话却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说这个最没有用的就是读书人。
"罗志田是目前国内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名家,尤其是在近代思想史研究上,多有建树。作为一位书斋里的学者,近年来,他在报纸杂志上写了一系列文章,关注大学教育问题,并从历史的角度剖析现实,这本新书是他的报刊文章结集,也是他第一本非学术著作。
在我们的社会中,究竟有多少个身份,恐怕谁都说不清楚。因为,不仅仅社会上的行业有多少难以说清,同一个行业里又因为岗位和职务的不同身份也千差万别。而且,就是具体到一个人,往往也有多个身份:在社会上一个身份,在家庭中一个身份,在朋友中一个身份等等。
今天谈“中国人的生命气象”,“气象”这种词,我们谈了几千年,一直到现在,平时也还在用,比如再过阵子,要过年了,大家写贺卡,自然会写“新年新气象”。这种词大家用得再寻常不过,可是在我们的学院里面,谈中国学问的人基本上都不碰这种字眼。这很奇怪。中国学问的困惑这问题在哪里?
【单子语录】¥【读书心得】¥【生活随感】1、为啥仗义每多屠狗辈、薄情却多是读书人?因为屠狗辈虽手无分文,但却淳朴憨厚、仗义轻财,而读书人虽腹有诗书,却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更深层地说,这其实是一个经济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