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人”在上海文化语境中,始终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 过去,在上海的传统滑稽戏里,苏北人往往是被娱乐的对象;而今,这一主题在上海脱口秀和短视频内容中依然占据一席之地,成为创作者们绕不开的话题。门腔在《喜剧之王单口季》中。
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在上海刚参加工作,是这家“纯上海本地人”单位的第一个“外地人”。于是我自报家门,说我是“苏北人”。这时我没有说自己是徐州人,因为我不了解徐州在外面的知名度到底怎么样,这些上海人是不是听说过徐州。在我想来,徐州在江苏北部,苏北是个大概念,应该都知道的吧?
在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茅村镇有这么一对夫妻,他们曾是同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毕业生,毕业7年之后,他们放弃了在大城市的高薪工作,携手在茅村镇梅庄村投资建起“乔园葡萄采摘园”,打造徐州区域性的精品高端葡萄品牌,填补了市场的空缺。
江北人:祟明,南通,泰州,扬中,扬州,天长。苏北人:盐城,淮安,连云港大部分。北方人:徐州,宿迁,连云港一部分。加上再往北的所有地方的人。以上还有一个统一称呼:‘乡下人’!当然‘乡下人’包含很广,江苏境内的镇江和南京也都是他们眼里的‘乡下人’,江苏以外其他地方同样是‘乡下人’!
无论是过去的各种喜剧表演形式,例如滑稽戏、独角戏、电影、广播剧等,还是脱口秀、短视频等今天时兴的本土娱乐方式,在上海,“苏北”两个字,总是绕不过去的。苏北是哪里?不同地区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在《江苏统计年鉴1997》中,首次提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经济范围,并以此来进行数据统计。
【来源:北京日报】《苏北人在上海》 (美)韩起澜 上海书店出版社地域标签,在网络和现实生活里都是流行的话题,经常伴随着各种刻板印象,“散装江苏”“广东人爱吃福建人”等梗已然被解构为了娱乐性的话题。但地域标签是如何建构起来的,它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文化背景?
2000年,王安忆写下小说《富萍》,讲述了一个来自苏北的女子在上海的遭际。王安忆自言是去了一趟扬州,产生了一种奇妙的灵感,对上海特有的移民群体产生了新的理解。不得不说,作者一以贯之的文风加上对上海城市生活的熟悉和批判,小说达成了一种独有的王氏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