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大剧院的“当代学者大讲堂”来过好多大咖,像是主持人白岩松杨澜、导演孟京辉、演员冯远征、学者李银河等等。然而4月6日的这场讲座堪称盛况空前,不仅1600人的歌剧厅全坐满,舞台上还不得不临时增设了60多个座位,至于媒体记者们就只能席地而坐了(感谢大剧院提供的蒲团)。
11月24日,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逝世,享年100岁。叶嘉莹的灵堂设在南开大学八里台校区逸夫图书馆。11月29日,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南开校园内。在设立灵堂的图书馆,在迦陵学舍,前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很多都是年轻人。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西城察院胡同,1945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台湾多所大学任教,1969年迁居加拿大温哥华,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回国教书,最终定居南开大学。
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书香世家,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驰名中外的中国古典诗词专家,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
中新社天津3月4日电 题:百岁叶嘉莹——用一生传递诗词之美——专访南开大学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叶嘉莹中新社记者 孙玲玲2024年,学贯中西的诗词泰斗、享誉海内外的诗词教育大家——叶嘉莹,迎来了期颐大寿。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孙雯 何晓婷 宋浩编者按:11月24日下午,学者叶嘉莹去世,享年100岁。2020年,继《他们在岛屿写作》之后,导演陈传兴推出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记录了叶嘉莹的传奇人生,展现她坎坷坚韧仍不渝追寻初心的一生。
“莲实有心应不死,人生易老梦偏痴。”“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2024年11月24日夜晚,南开大学“迦陵学舍”门前摆满黄白两色的菊花,很多鲜花上附有手写的卡片,用古雅的诗句,讲述着无声的思念和告别。校园内,不时有年轻人加入排队献花的行列,直至凌晨仍不断有人前往。
“我想放假!”“我想回家!”当我背上行囊,离开了家乡前方是梦想背后是父母期盼的目光离开家的时候爸爸妈妈在我的背包里装进了沉甸甸的爱,我也悄悄藏进了我的小确幸和我的青春时光南开孩子的行李箱里,都有什么小秘密呢?
近日,位于南开大学的“迦陵学舍”如期封顶,漂泊一生的叶嘉莹终于有了一个“家”。在她的规划中,这个“家”是讲授和研究诗词的地方。叶嘉莹说,自己要做的,是打开一扇门,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在教了70年古典诗词的叶嘉莹眼中,诗是“兴发感动”的力量。
本文经北京大学出版社授权)叶嘉莹先生向来以持守文化传承使命自任,其学问、精神享誉学林,而她在诗词教育方面亦有难得的实践与心得。让我们通过一篇访谈,来听听这位当下最具影响力的古典诗词大家,如何提倡古典诗词的启蒙教育。《迦陵著作集》是叶嘉莹先生亲自选定的著作合集,一共八本。
钟 颐11月24日下午,著名古典文化学者、诗人叶嘉莹走了。这位“诗词的女儿”,经历了一个世纪的平仄,留下了一个优雅的韵脚。消息一出,哀伤在朋友圈“刷屏”。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表达对她的怀念和致敬,其中也包括许多还没来得及了解她的人。
叶嘉莹走了,对她的悼念,几乎刷屏。这位被誉为“穿裙子的‘士’”的百岁老人,何以赢得如此敬仰?如叶嘉莹生前强调的“兴发感动”——如果说这份普遍的悼念源自大众的“兴发感动”,人们又因何而“兴”、因何而“感”?在这份对逝者的追思背后,究竟有什么样的期许与共情?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去世享年100岁叶嘉莹曾说我命运多舛,但从诗词里我就能得到慰藉和力量有了诗词,便有了一切诗词和生命的关系被她践行得特别光彩照人无论是读诗、写诗、评诗,还是讲诗一颗诗词做的心都在里面跳动令无数人兴发感动童年背诗诵词读诗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