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坚持与学生书信交流。《见字如面:一位大学老师与。学生的十年书信往来》而自2013年9月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班主任以来,杨志彪老师每年都会和学生及学生家长进行书信交流,包括每学期的期末或开学写给学生及其家长的公开信,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
来源:【湖南日报】罗浩京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老家平江县教书,任语文教师当班主任。那一年收获不少。印象最深的是收到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他成了我半个世纪的导师。对我当年教语文作文课,后来多岗轮转,深受启发和鼓舞,43 年的今天还难以忘怀。我是作为全区优秀教师调去那所重点学校的。
书法交流也是一项提高自我的主要途径,通过书法交流,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还能够提高书法修养,在这一方面,卢中南老师绝对是一位值得尊敬的老师,他在80年代就教导学生如何写好书法,尤其是他写给陆启成的信,不仅内容上是真知灼见,字字珠玑,而且硬笔行书也是超一流的,在当今书坛,擅长软硬笔书法大咖也不少,但是卢中南老师的硬笔书法,绝对是精绝的,他不仅将硬笔字迹写入了中小学教材,而且还写出了一种清新的面貌,尤其是写给陆启成的信,字迹更加惊艳,颠覆了我们的审美,下面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一番吧。
导语:学生给老师写信很寻常,而老师给学生写信却非常少见。下面这封老师写给学生的信,字字发自心灵深处,情真意切, 感人肺腑!师者父母心, 让我们为刘老师点赞!《一路有你,真好》-刘秀珍 新爱的同学们: 长郡中学青年老师王毅曾说过“需要感恩的,不仅仅是学生”。
今天偶然间刷到范大山老师一段关于“80年代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的视频,深有感触:从前的日子很慢,慢到我们能好好体会生活的酸甜苦辣,那时的物质生活虽有些匮乏,但大家的幸福感、获得感、成就感却也是满满当当,以至如今回想起来都只剩美好的琐碎、美丽的回忆......
第一个星期,不知道是星期几,先是班主任按照学校要求,组织我们新生游览校园,那时候李希治的《湖南省永顺民族师范师范学校校誌》可能还没有酝酿,当班主任带领我们来到人民楼、和平楼时,虽然吉首大学物理系毕业的年轻女班主任唐晓曼――她没有充分的时间,给我们详细解说这些建筑的辉煌历史,但是我们还是被它们不断翻修过后的办公大楼的庄严气象镇住了!
原标题:时光相册|从见字如面到天涯咫尺——跟着新华社镜头看通信变迁编者按:9月26日,“国社之镜·世纪光影”新华社新闻摄影展在京开展。展览精选近500张珍贵照片,展现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新华社自诞生之日起,便担负起用镜头记录时代风云的重任。
宁波师专读书时,教我们外国文学课的是吴全韬老师。同班同学陆锡根十几年前在一篇文章里如此描述他:八十年代初,吴老师五十多岁,但已现老相,头发稀疏零乱,前脱发展到中脱,耷拉着头,好像是被厚重的黑框眼镜沉甸着,看起来无光无彩。
由于电脑网络的普及运用,时下人们相互联系和沟通的方式、手段越来越便捷灵活,即使天各一方,远隔千山万水,拿起手机来一拨就通,更可以在互联网上通过QQ、微信工具聊天,也可通过QQ、微信工具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相互传递,因此用纸笔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到邮局邮寄书信也是越来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