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的人,无论身在城乡、无论年龄大小、无论文化程度高低,几乎人人都看过“样板戏”。从1967年至1976年,大约十年的时间里,最火爆的是“八个样板戏”:《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
1967年5月1日在首都北京举行了全国各地革命现代戏会演,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北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参加了会演,后来这8个剧目就延伸称为“八大样板戏。”
八大样板戏又称为八大革命样板戏,是指在上世纪被树立为榜样的艺术作品,这里包括六个京剧作品《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以及《白毛女》和《红色娘子军》两个芭蕾舞剧。革命样板戏陪伴了50后、60后的成长,那么这“八大样板戏”的导演们都怎么样了?
“我原以为样板戏是京剧改革的起点,再回首却发现已是巅峰。”《人民日报》曾评价于魁智,称其以文武老生传统戏作为基础,数十年来,既固本守正,复排数十出老戏,又图新求变,创造出十余出新编剧目,在“创”与“守”之间找到了平衡,并且赋予传统艺术以时代品质。
样板戏一词有很大的特殊性,很多人都了解这个词语,其实样板戏就是文艺作品,像我们熟知的“八大样板戏”,也就是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八出戏本质上就是文艺作品,只不过后来被称之为“样板戏”,其实这么做也有一种人为捧高的感觉。
1967年人民日报第一次提出了“革命样板戏”的说法,相对于这个名称的最早有8个样板戏曲目,分别是京剧《沙家浜》《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以及交响乐《沙家浜》。
1964年7月在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人员的座谈会上,一篇名为《谈京剧革命》的题目发表,并同期刊出《欢呼京剧革命的伟大胜利》的社论,也就是在此社论中,首先正式使用了‘样板戏’的说法,说《智取威虎山》等京剧样板戏,‘不仅是京剧的优秀样板,而且是无产阶级文艺的优秀样板随着“样板戏”的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