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看《史记》,非常感慨,写一篇历史吧。因为在商鞅的眼里,想让国家强大,核心并不是什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毕竟在他那个时代,全世界都靠天吃饭,每年产量有多少,人其实没法控制,技术改进也极其缓慢,大家自然不往这个方向想问题。
商鞅(前395年—前338年),战国卫国人(今河南安阳内黄),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后裔、公孙氏,又称卫鞅、公孙鞅,因河西之功封商,号商君,故称商鞅。商鞅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是变法,变法发生在秦孝公在位时期。
历史上的每一次变法,都是有时代的特殊性的,是当时当地当人的需求,决定了变革的目的,以及成效。相隔十几年,重读《商君书》,对商鞅的观感,大概是因为年岁日长,居然与年轻时大相径庭,只蹦出了两个字:“打手”。
《商君书》又称《商子》,现存26篇,是商鞅鞅及其后学的著作汇编,其中许多篇目记载了商鞅的思想理论以及商鞅变法的措施。《更法》是《商君书》的第一篇,主要是商鞅和秦孝公,以及秦国甘龙等贵族的辩论,是《商君书》是文学价值最高的一篇作品,反映了法家顺应时事,力图改革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