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主义,在当今初高的历史教材上反复提及,常常在中国近代面对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救亡图存史中以正面形象出现,却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直至今日,无论是民间还是学界,都对“民族主义”这一历史概念的定义和时代地位争论不休,近年来“民族主义”似乎越来越成为一个天然带有狭隘意味的贬义词。
民族主义学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曾在其代表著作《想象的共同体》中对民族主义做出过一个经典论断:民族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其合理性在于它给特定的人群提供了情感上的稳定联系,借此人们获得了生存上的安全感与归属感,特定人群对彼此也有了一种特定的认同感。
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运动,它包含了对民族的理性认知,也蕴含着巨大的非理性的情感表达,两百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也一直影响着国际社会的方方面面。[1]民族主义是近现代国际政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核心概念,关于它的界定学界有不同的看法。
作者简介:关凯,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北京 100081内容提要:作为现代性的要素之一,源起西方的民族主义对历史书写产生强烈的影响。当历史书写者将创造历史的主体锁定为“民族”的时候,关于民族的历史叙事和关于历史的民族主义叙事,就时常纠结在一起。
一段时间以来,西方舆论越来越经常用“民族主义”描述中国,这让人很难理解西方这样做的奥秘。在中国也有少数人学着西方口气这样说话,让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怪怪的。民族主义是个政治词汇,很多政治词汇的含义都在历史上不断变化,不同国家和力量对它们的使用也未必一样。
现代性是建立在三个基本价值之上的:一是工具理性,二是个人权利,三是民族主义。从“数据库”检索结果可见,“民族主义”一词最早见于1901年的《国民报》,编者在发刊词中说:“数年以来,抱民族之主义,慨压制之苦痛,热心如浪,血泪如涌,挟其满腔不平之气鼓吹,其聪明秀丽,如笙如簧,粲花翻烂之笔,以与政府挑战者,颇不乏人。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人民在党中央统一领导下、社会各界人士全面支持下取得重大战略成果。面对疫情大考,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强化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意识,警惕激进民族主义思潮,调适民族主义情绪,深入推进疫情防控工作,为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力量。
网络民族主义运动中的米姆式传播与共意动员——以“帝吧出征Facebook”事件为例关键词网络民族主义 米姆式传播 强势米姆 共意动员作者简介郭小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杨绍婷:重庆大学法学院新闻法方向博士研究生。电邮:guoxiaoan2004@126.com。
史密斯所言:“民族至少要在相当的一个时期必须在其自己所谓的祖国中定居,以将自己构建成民族;而且为了立志成为民族并被承认,它需要发展某种公共文化,以及追求相当程度的自决。”国族是政治概念,主要着眼于国家主权和国民的国籍;
近代的“西学东渐”可谓对近代的中国带来了深远影响,许多西方知识经过近代一些精英人士的加工,具备了不同于西方的新内涵,更好的服务于中国近代的社会现实。最耳熟能详的便是严复翻译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而成的《天演论》,为中国带来的“进化”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