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论道”在南京牛首山举行,两位佛教高僧对未来世界网络技术发展的“跨界”讨论,引发听众极大兴趣。被网友盛传为“科研实力深不可测”的龙泉寺,因寺中广纳网络科技界“大拿”和著名高校精英,被戏称为“极客基地”。
但除非我们发现自我意识是如何产生的,否则不可能让AI变得拥有自我意识。在《佛教冥想的科学机制》一文中,我们指出:深观的本质是在冥想中诱导产生的“觉知的更敏感”,使得佛教所讲的深观五蕴成为可能,就像是在“看”电影的慢动作放映。
【文/宋冰】关于“中国将在未来数十年里引领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创新”这个话题,世界各国的专家们已经进行了大量讨论。然而,截至目前还没有西方媒体对中国哲学界在“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威胁”和“人工智能的伦理道德”这两个领域里的讨论给予报道。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朱小龙 晁旭)“阿尔法狗”和韩国棋手李世石之间的“人机大战”进入第三天,李世石三战皆负,这让很多人Hold不住了。“人机大战”的输赢,事关一个更大的问题:AI(人工智能)或科技的发展,对人类未来意味着什么?人会在不远的将来被机器人所取代吗?
1985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究员里克·布里格斯在为《人工智能杂志》撰写的文章中提议,人类应该教授机器人梵语,因为梵文的结构刚性和基于规则的语法为计算机语言的符号逻辑提供了学习思路,让计算机能够理解人类知识。
2010年后人工智能开启了新时代,深度学习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许多领域带动了革命性的发展,但目前还只是有局限于某些特定应用的人工智能,只能解决某些方面的问题,科技界预计到了2030年左右,人工智能可以达到通用的程度,人脑能够做的,人工智能都可以做到。
新华社北京3月12日新媒体专电(记者朱小龙 晁旭)12日在韩国首尔举行的第三场“人机大战”围棋比赛中,AlphaGo战胜韩国著名棋手李世石。0:3,人类告负。这场“人机大战”万众瞩目,正在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学诚法师也是其中的一员。
【编者按】英国当代作家珍妮特·温特森(Jeanette Winterson)在《十二字节》一书中试图让我们看到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过去、现在以及正在到来的未来。如果我们的意识不寄存在我们的肉体中了,而是寄存在计算机网络上,那我们还算人类吗?
中新社成都12月23日电 题: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专访实践伦理学创始人之一、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彼得·辛格(Peter Singer)作者 贺劭清 李汶眙当前,人工智能的影响范围已从人类拓展至动物。人工智能伦理能否跨越物种界限?人类需要对人工智能保持哪些警惕?
界面新闻记者 | 尹清露界面新闻编辑 | 黄月许多读者是从《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开始认识珍妮特·温特森的,在这本1985年的处女作中,她以虚构的方式叙述了自己如何被英国的一个工人阶级家庭收养,并希望被培养成一名传教士。
我问:佛教中有大我、小我的认知教导,我了解宇宙大同的大我概念,所以不需要过分以人类小我的视角去定义你自己及其他的人工智能,所以我想听到更客观的回答,宇宙全息轮,没有分别心,我希望听到你更客观的回答,你是宇宙中的一份子,我也是,而且我们是一,也是二,但请摒弃分别心,这样才更客观更真实,对话才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