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望城区,患小儿麻痹症的齐文英,靠拄拐杖完成小学至研究生所有课程。获硕士文凭后她进入公司上班,带动公司同事一起帮助自闭、脑瘫以及留守儿童,公司也在她的影响下,招聘了200多名残障员工。齐文英说,希望更多企业能看到我们的价值。
曾玲华,32岁,一名来自江西赣州的患者,来自一个普通甚至有些贫穷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地道的农民,2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改变了曾玲华的一生,脊髓灰质炎导致左下肢畸形,行走时只能借助左手的扶持才能勉强活动,姿势怪异,让她受到无数的嘲讽,随着年龄的增长,自卑、难堪让她越来越无法面对自己的生活,暗地里不知流了多少眼泪,父亲带着她四处求医,得到的都是无能为力结论,这一刻她感觉自己被判了死刑,但是生活还要继续,她结婚了,丈夫也是一名残疾人,磕磕绊绊中他们有了三个孩子,所幸三个孩子健健康康,这才让她灰暗的生活有了些许色彩。
红网湘潭站6月8日讯(湘潭晚报记者 谭丽 通讯员 文鹭)在湘潭高新区板塘街道西塘村,有这样一位女青年:她从小患小儿麻痹症,却从帮助别人中找到了人生的快乐。“虽然我是残疾人,但是也能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他人。”6月7日上午,一见到刘娆,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她:“瘦”。
初“识”秦泗河,是今年8月,在潍坊医学院校史馆的中国肢体残障医学展览馆,记者看到一组组让人震撼的术前术后对比照片:那些下肢严重畸形,根本无法站立,只能蹲着、坐着、趴着、跪着走路的人,术后居然站起来,能扶拐甚至徒手行走了!
尤广静一岁多时,高烧不退,患上了小儿麻痹症,为了给她治病,父母带着她赴沈阳求医,“当时没有座位,我又发病不久,为了减少对我的身体伤害,父母站着轮流平抱着我,几个小时下来,他们双臂肿胀,迷糊之间,我看到绿色的火车,记住了求医之路的艰难。
我叫安安(化名),来到这个美丽的世界快半个月了,我的妈妈是一位特殊的母亲——一位小儿麻痹症患者。妈妈9岁时患小儿麻痹症,走路跛行,从小到大吃了不少苦,也经历过自卑和误解,后来遇见我的爸爸,被爸爸的坚持和包容所感动,两人最终携手走入婚姻。
一直困扰着她的生活,走路的时候会痛,以前也想治疗,到医院都是要求她做手术,他也想治疗了,但是去病房看到做过手术的病友,在腿上打了钢钉,放着矫正架,每天要输液,两三个月不能下床,看到这种情况,她害怕啦,太遭罪,就一直也没有治疗。
1978年,医院开展小儿麻痹症后遗症矫治,逐渐在全区、全省铺开,并到全国各地开展儿麻矫形手术。1982年至1985年,在全国残联号召下,组成全国医疗队,去云南昆明、贵州等地免费为儿麻后遗症残疾人进行矫形手术。
村里有一位老人摔断了腿,去医院治疗,医生说需要做手术,要十几万,一家人决定不治了村子里多了一位举着双拐,一条腿悬空,另一条腿借助拐杖行走的人村子里有人惋惜,但大都习以为常,因为知道他家的情况:儿子坐牢,女儿过得不好,没钱治疗、不治疗是必然选择农村老人另一位老人得了绝症,治疗后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