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 | 作者 高文中国人工智能产学研的前世今生、来龙去脉——从人工智能的起点出发看见未来20世纪80年代初,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原办公楼(现融科大厦)(左起:许国志、吴文俊、印度学者、关肇直) 本书插图《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从1979到1993》 林军 岑峰 著 人民邮电出版
相比前代AI具备高可用性、高拟人化的预训练大模型跨越技术奇点,国内外技术公司、高校、研究院的语言、图像、视频、音频大模型在2023年以极快的速度相继推出和迭代,基于预训练大模型的应用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爆炸式的影响,从社会群众到AI从业者,对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带来的生产生活变革,都实现了颠覆性的再认识。
1977年7月,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钱学森提出“要把我国已有的大量科技情报资料单位通过高密度信息储存、电子计算机检索、通信线路和终端显示设备等组成一个全国性的情报资料网”,进入八十年代,钱学森进一步捕捉到人工智能的巨大技术和战略潜能,将其重要性与两弹一星相类比,提出:“更重要的是独立自主,就像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一样,在智能机方面,一定要下苦功夫建立自己的基础”。
2025年1月28日,全球科技市场被一条消息震撼:中国AI初创公司DeepSeek的创新性突破,不仅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巨大潜力,也让西方某些人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惊吓”。DeepSeek的崛起,不仅是中国科技的一次重大胜利,更是全球AI格局的一次深刻变革。
厘清中国人工智能的早期发展脉络——读《中国人工智能简史:从1979到1993》作者:孙树强(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2022年年末,由OpenAI开发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横空出世,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于人工智能的极大兴趣。支持者有之,亦不乏反对者。
参考消息网5月20日报道据香港《南华早报》网站5月11日报道,中国科学家开发了一种新的人工智能(AI)模型,可以预测世界各地的洪水风险和跨区域流量,甚至可以对缺乏水文记录的流域进行预测。该模型名为ED-DLSTM,不同于其他预测模型依赖历史流量数据,它使用海拔和降水等属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性超越。十年间,中国人工智能企业奋发向上,从“科技创新”到“专精特新”,从“专精特新”再到“单项冠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支撑。革故鼎新,中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十年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