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3月26日,北京北洋政府发布大总统令,特派王正廷为筹办中俄交涉事宜。王正廷就任后立即通知越飞从日本回北京开议,因越飞奉召回国,王正廷就与苏联代理代表达夫庆进行预备性会谈,就中东铁路、外蒙古和华侨等问题交换意见。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主席就准备去莫斯科,同苏联政府重签中苏友好条约。苏军是1945年8月9日对日宣战,出兵80个师150万人,5500多辆坦克,1800架战机,在4000多公里的边境线分三路大军进入东北,以绝对优势突破日本关东军放线,歼敌70万余人,关东军被迫投降,日本政府宣告接受波茨坦公告。
经过漫长的折冲博弈与艰苦谈判,中俄关于苏-35的交易最终签订,根据俄罗斯媒体的消息,中俄已经签署采购24架苏-35战斗机的合同,价值超过20亿美元,单价超过8300万美元。此外,还有消息称,24架并不是最终数字,最终的采购数字可能是120架。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留下了无数印记,也谱写了无数故事,在20世纪的国际舞台上,中苏两国关系的演变,无疑是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同志加兄弟”,到后来的分道扬镳,这段历史不仅深刻影响了中苏两国的发展轨迹,也成为了冷战时期国际格局变迁的一个缩影。
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在中国知名度极高。但中国人对他的评价基本上是负面的。上世纪60年代以来,他一直被国人当做中苏交恶的罪魁祸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苏联领导人中,对中国最友好、为中国做过最多好事的正是这位在联合国脱皮鞋敲讲台的“赫秃子”。1953年3月5日斯大林突然逝世。
双方就对华技术援助经过了一系列商谈,成功解决了绝大部分的问题,我国成功从苏联手中得到了援助,赫鲁晓夫也自认为解决了争议问题,但是双方的关系依然紧张,教员对赫鲁晓夫的言辞和做法加上双方国家利益之间的冲突,让信任进一步破碎,这最终导致苏联撕毁协议撤走专家,而我们的海军就要从半吊子继续前进。
新中国成立后,受斯大林邀请,毛泽东决定出访苏联。中共中央将毛泽东出访苏联的日期定在了1949年12月初。得知毛泽东即将出访的消息后,蒋介石下令,“先发制人,不惜一切代价阻止这次访问”,他命令国民党保密局派出最有经验的行动特务,企图在列车行进过程中暗杀毛泽东。
本文节选自:《15份俄文绝密档案中的毛泽东》,作者:佚名,原载于:《法制晚报》2015年10月8日第A22版更使毛恼怒的是,斯大林拒绝与他签署一个官方的政府间条约,因为他认为现有的与国民党当局签署的条约已经足够了。
在上世纪50年代初,苏联大力援助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提供了总数达156个覆盖各大门类、自成体系的工业项目及其配套设施。这些援助使得中国仅用数年时间就实现了由一个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型,这一壮举在人类历史上可谓空前绝后。那么,这156个援建项目具体是哪些?
苏联的广播电台极为重视中国消息和中国对外关系的重要文件,并播送中国的歌曲如《东方红》和苏联音乐家谱制的有关中国的名歌,其中深受听众欢迎的有莫拉特里的《莫斯科——北京》、捷连特耶夫的《中国的胜利》、奥斯特罗夫斯基的《祝贺中国》、科契马里奥夫的《自由中国》、费尔特利蒙的《中国之歌》和科契托夫作的《人民解放军进行曲》《青年战士》《催眠曲》《解放节之歌》《制止战争挑拨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