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或者是社会上其他的犯罪案例,人们最后都会在原生家庭这个因素上评头论足,慢慢的就会形成一种定式,那些无论做什么坏事而犯罪的人,只要大家了解到TA的原生家庭,都会慢慢开始从情感上慢慢减小对那些罪犯的痛恨厌恶,更有甚者会开始同情那些人,会觉得他们犯罪也能理解,觉得也挺可怜等等。
“原生家庭”这一概念最火的时候应该是在五年前,可以说当时由于某网红咨询师的出名而带h火了这一词汇。事实上,在心理学界“原生家庭”并非是一个专业名词,但是由于网络自媒体以及部分心理咨询师的反复使用,致使原生家庭这一概念也走进了心理学界,被“科学实证主义”的心理学者们挪用,拿来解释一些心理现象。
有了原生家庭这么一个概念,现代人对混得不好的职场、过得差劲的人生、间歇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的精神状态等等不良的不好的生活场景进行了统一的归因,那就是我的原生家庭就那样,要么管教太严,要么压根不管,要么缺少父爱,要么缺少母爱,要么是留守儿童,总之都是家庭的原因,今天我才会这个样。
#文章首发挑战赛# 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受到各种各样的影响。最终长成自己应该有的样子。那么,对一个孩子成长影响最大的因素是什么呢?有人认为是学校的教育,有人认为是老师对孩子的影响。而事实上并非如此,对一个孩子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的教育,也不是学校的老师。
那些惨痛的故事,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就是这群人是怎么当父母的?有一本书叫《父母的语言》,作者和两位学者进行了一项长达三年的研究,研究证明,当孩子长到三岁时,来自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比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儿童听到的词汇量多出3200万,而这些词汇量,决定了孩子的未来。
近期,位于暑期档票房前列的电影《抓娃娃》让原生家庭教育广受热议。电影中的孩子马继业所遇到的人、所经历的事,背后都有父母精心安排的痕迹。有人觉得这个家庭培养出了一个好孩子,也有人“细思极恐”,认为原生家庭环境给孩子造成了难以磨灭的创伤。
原生家庭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儿女还未成婚,仍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家庭。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家长习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家长过多的将自身思维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在孩子身上实现自己未曾圆满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