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葛剑雄认为,中国古代拥有灿烂文明,但受到“天下之中”“无所不有”等观念的影响,长期处于“开而不放”“传而不播”的状态。如今,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经济更加紧密联系、文化碰撞与交流日益频繁,我们需要更主动地“走出去”,传播中国文化、彰显文化自信。
“中国”这个概念是怎么来的?华夏的文化基因来自何方?古人记载的是史实,还是价值观?复旦大学资深教授、历史学家葛剑雄在新作《四海之内:中国历史四十讲》里,针对性地选取40个充满迷雾的历史片段,深度剖析史料细节。
讲到文化,我想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明确什么是文化。他说:“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上海摄影报道一个优秀的历史地理学者是如何炼成的?他的成长和治学经历给我们今天带来哪些启发?8月17日,进入周末时间的上海会展中心,作为上海书展主会场,迎来了参展客流量的高峰。在会展中心最大的活动区“中央大厅”,更是人潮汹涌。
学历史有什么用处?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其中有很多有趣的故事,也有很多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古人有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上善若水,厚德载物”,这些美好的品行,都来自先人的智慧和历史的浪漫回音。
复旦大学文科特聘资深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是人口史、移民史、历史地理学领域的著名专家。比如,大家耳熟能详的《中国人口发展史》《统一与分裂:中国历史的启示》《黄河与中华文明》《中国移民史》等大部头著作都是他的研究成果。
葛剑雄(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祖籍浙江绍兴,1945年12月15日出生,曾任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现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2016年8月,任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