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堂现场,《巾帼的黎明——中共首所平民女校始末》一书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青年创作委员会委员、上海作协创联室副主任杨秀丽从女性的创作视角出发,畅聊上世纪20年代初,一群年轻女子如何以平民女校为起点,开启自己不凡的人生轨迹。
一般来说,官方在介绍著名人物时都有个后缀,比如革命家、文学家,科学家一类,但在《人民日报》1999年2月3日第4版上,对一位叫秦德君的女性介绍中,却什么也没有,只是简单列出了她的简历,可见,其中有诸多不便详尽和评价之处,以下是全文:秦德君,彝族,重庆市忠县人。
作者:山佳最早听说茅盾,还是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一篇《白杨礼赞》,让我记住了这个独特的名字。后来知道,电影《林家铺子》及《子夜》,都是根据他的小说改编而成的,也算一代文学巨匠。据传,收藏家张伯驹,将一生收藏的珍品捐赠国家,发放的奖状中,上面就有沈雁冰的大名。
可不知还有这么一位女子一生悲苦,她叫做秦德君,早早辍学的她加入了中国革命队伍,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即使在狱中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但是她却在15岁就被恶人毁掉清白,一生有过五段婚姻都没能有个好结果,还为了茅盾几次堕胎。
有人说,秦德君的一生足以拍成一部意味深长的电影。有的人说晚年的秦德君活着但却没有灵魂,这辈子她受到最重的伤,应该就是情伤。原以为她年少的不幸,能够在另一个男人身上得到宽慰,却不想他也负了她。当她将自己的伤疤揭开时,得到的不是这个世界的温柔以待,而是无数犀利的诋毁和谩骂。
文/潘彩霞1928年7月初,一艘从上海开往日本的小商轮上,茅盾西装革履、皮鞋锃亮。像个孩子一样,他一边把手里的名片一张张抛向大海,一边快活地喊着:“秦德君跳海了!秦德君跳海了!”名片是中华书局给秦德君印的,100张,被茅盾毫不客气地丢得一张不剩。站在茅盾身旁,秦德君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