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是上一篇文章《山东旧时传统婚俗(上):议婚、合婚、传启以及龙凤帖,你可听过》的续篇,说的是订婚后的一系列婚俗。送日子,又称“看日子”、“通日”、“送好”、“会话”、“下婆帖”,即古代的“请期”。这是婚嫁程序中紧接着传大启之后的一项重要内容。
历史上高密的传统婚俗,都是大同小异。结婚前的订婚、下媒启、送日子这三部曲,是必不可少的。订婚也叫订亲。男女成年之后,由媒人从中串联,男女双方家长先要带上双方的生辰八字,向算命先生问吉否,再相互了解,暗暗对男女双方验看,调查了解。
每当有人问她:“你老人家身体为什么这么好?”母亲总是自豪地说:“我做了好事,”别人又会追问:“你做了什么好事?”母亲说:“我做了好多媒,都做成啦!他们两口子过得很好,好人有好报。”这样的事我见过不少,所以30年前,湖南邵阳地区的结婚习俗,关于结婚那点事,我是知道一些的。
新县地处中原,在婚嫁上既有北方婚俗,又受楚文化影响较大。旧时婚嫁名目繁多,主要程序有订婚、换帖、“允帖”、“喝允盅”、“送日子”等。订婚又叫提亲,由男方央求媒人到女方家求婚,并要送彩礼。其次为换帖,又叫换年庚。女方收下彩礼后,约定日子换帖。
(借用王楠结婚时候的照片一用)说媒看人说媒,俗称说亲。通过媒人说合,男女双方有个基本轮廓后,开始在媒人的撮合安排下,第一次见面,如果双方印象良好,就把情况告诉媒人,以后单独走动,当今社会,会留下通讯方式,以便以后联系。看地方“哈面”俗称“喝面”。
纵观连绵五千年的华夏文明,遍及神州大地角角落落的民间婚俗文化,无疑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素来讲究孝道的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意思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以传宗接代,致使自己的祖辈无人祭祀,才是最大的不孝。